佛光山的集體創作

星雲大師 |2021.05.16
3083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佛光山早期一無所有,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沒有當今流行的企管理論,但我們有群策群力、集體創作的共同默契。一九六七年,開山的工程,我帶著心平、心定、慈莊、慈惠、慈容等第一代弟子,胼手胝足,一草一木地開墾,一土一石地搬運。在荔枝園中描繪全山硬體的輪廓,在老慧明堂內討論弘化的宗旨。

從無到有的每個階段,大家偶爾或有見解上、看法上、判斷上的不同,但是,關係到佛光山的大方向、成就佛教的需要,步調馬上一致;從來沒有為了一己自私的爭執,只有一起克服困難、同舟共濟的用心。這是佛光山的開山精神。

「集體創作」不是由很多人支持一個人的獨裁,而是集體裡的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為了能夠廣泛徵求各方看法及意見。佛光山創建至今,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開會的方式來解決。在「員工會議」、「職事會議」、「單位主管會議」、「各院院務會議」中,不分年資、職務,都有平等的發言機會和參與表決的權利。由我主持的會議,只要路過的人有興趣,可以隨時坐下來旁聽,不受資格限制。這種民主作風,不但減少做事的阻力,也讓佛光人從開會中學習溝通的藝術,並且共享成長的經驗。

提到佛光山的開山階段,我腦海裡就浮現了當年大夥兒從早忙到晚,挑磚、挑沙石、扛水泥,汗流浹背的情景;工人下工回去了,佛光山的弟子繼續工作。而護法信徒的幫助更是多得說不完,所以我常說「佛光山的成就歸於大眾」。

佛光山不是個人的,而是一千三百多位出家弟子、海內外數百萬信徒、諸多功德主,還有各界人士的;也不是一天、一時成就的;而是點點滴滴、持續累積、同體共生的成就。

制度領導

佛陀的時代,僧團十分講究組織制度:佛陀的布薩舉過(僧眾聚集做宗教生活省思的時間)制度、羯磨議事(開會決議)制度,甚至比現代國家的法律程序還要細密周全。佛陀通達人性的管理方式、權巧變通的律儀規章,通透靈活,一點也不輸當今許多成功的企業。

我這一生沒有刻意罣礙自己的前途,沒有特別想要去造就什麼功業,都是隨緣。五十八歲那年,我交卸佛光山住持職位,也只是按照「制度」退位,之後,直接下山去了北海道場,我要讓接棒的人好做事,所以不要待在山上。如同佛教「依法不依人」,組織或企業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明確且可執行的「制度」。

佛光會現在有數百萬會員,佛光山整體運作和諧,弘法的腳步遍及世界各地,凡此種種,都是依隨「制度」運作的成就,才能夠令佛法打破人種、語言、文化的隔閡,透過佛教梵唄、書法、美術、出版、結合表演藝術等等,將人間佛教傳布到世界各個角落。

佛光人的成就是無得而修: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歸」,是奉獻修為的無得。佛光人與眾生同體、和諧共生。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6‧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