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十二月令花卉 三月桃花

文/陳牧雨 |2021.03.16
4025觀看次
字級
桃樹原產於中國,是一種既可賞其花又可食其果的美麗植物。春天一到,常見桃花繽紛的身影綻放在城郊、山野、路旁或住家的庭院。美麗與嬌豔的花朵,總讓人覺得,似乎沒見到桃花盛開,春天就不算真正的到來。所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桃花無疑是最代表春天的花朵。(見圖) 圖/陳牧雨

桃樹原產於中國,是一種既可賞其花又可食其果的美麗植物。春天一到,常見桃花繽紛的身影綻放在城郊、山野、路旁或住家的庭院。美麗與嬌豔的花朵,總讓人覺得,似乎沒見到桃花盛開,春天就不算真正的到來。所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桃花無疑是最代表春天的花朵。(見圖)
其實,中國文學對桃花的描述起源甚早,這種妖嬈討喜的花卉,很早就出現在《詩經》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浪漫的季節、浪漫的花朵,正好襯托出女子出嫁時的洋洋喜氣。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座位於廬山牯嶺附近的大林寺,桃花晚到四月才盛開,此時別處的桃花都已飄落殆盡,而讓作者認為春天是轉到大林寺來了!
唐朝詩人劉禹錫因被貶官離開京城,十年後奉召回到長安,發現長安人賞桃花成了風尚,這是他離開京城時沒有的景況,於是他寫下〈玄都觀桃花〉(一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後來他又被貶,十年後再度回到長安。這時的長安跟他十年前離開時又不一樣了。於是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時,桃花已無人問津,如今玄都觀裡,開的已非桃花而是滿地菜花。當年種桃的道士也不知哪裡去了?只有我劉禹錫再度回到這裡。
從此「前度劉郎」成了形容「人去人又來」的成語。
「宜室宜家」一句,後來成為人們祝賀女子結婚時,最喜愛使用的賀語。而「桃之夭夭」,卻因為諧音的關係,被今人改為「逃之夭夭」,形容「逃得無影無蹤」。
或許桃花太漂亮了,曹植〈雜詩〉的「南國有佳人,榮華若桃李」,用桃李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詩人以「桃花」來對應「人面」,人已不知何處去了,如今只有桃花依舊在春風裡粲笑。這個「笑」字實在用得太美妙了,因此日文就借用「笑」的古字「咲」來做為「花開」的意思。
或許桃花太過妖豔了,劉孝綽〈雜詩〉的「此日倡家女,競嬌桃李顏」,卻將桃花從正面的讚美轉向帶有負面意涵的「女色」。「面帶桃花」,對女人而言,也是負面的說詞。
不管如何,人們對美麗的東西,終究還是喜愛的。所以,當陶淵明在建構他心目中美麗的理想國度,就用了「桃花源」這個詞句。從此「桃花源」成了中國人心之所繫的「烏托邦」,對中國人而言,「桃花源」或許虛無飄渺,卻意象十分鮮明的存在人們心靈深處。因為他已然成為中國歷代文人,逃避現實殘酷的避難處所。
或許人們太嚮往「桃花源」這個美麗、平和、無爭的理想國度,雖然陶淵明在他的〈桃花源記〉,以「後遂無問津者」作為結尾,然而還是有許多人希望「桃花源」能真真實實的存在這個世界上。
張旭在他的〈桃花溪〉一詩裡,就提出了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詢問: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