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真正的禪定 開展內心能源

 |2021.01.07
5969觀看次
字級
禪,是有情眾生清淨的本性,禪不是靠打坐而得,打坐不一定能成佛,就如磨磚無法成鏡。圖/unsplash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定學-禪門用語

文/星雲大師

禪,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國佛學的骨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太虛大師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禪,不但是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尤其宋朝以後的孔、孟、老、莊各家學者,無不學禪、研禪。「禪解儒道」、「禪儒相融」的結果,佛教不但影響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也融和了中國文化,並且孕育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佛學精髓-禪學。

圖/unsplash

近代由於敦煌禪籍的發現,學術界對禪宗的研究逐漸重視起來,所以有胡適、呂澂、鈴木大拙等國際知名學者投入禪學研究,於是在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大陸出現了一股禪學研究的熱潮,甚至席捲歐美,形成一股禪學熱。

圖/unsplash

禪與淨土一直是最為現代人普遍接受的修持法門。一般講到「參禪」,就離不開「打坐」,但其實真正的禪定,不在於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於內心能源的開展,因此參禪要「止觀雙修」、「定慧等持」。

圖/unsplash

所謂「止」,就是止息一切妄念,心歸於專注一境的狀態;「觀」就是開啟正智,正確觀照諸法,而斷滅諸結煩惱。止的意義偏向消極的防遮性,觀則具有積極的建設性,二者必須並修,才能達到定慧一如,斷惑證真的效果。

圖/unsplash


止是定,觀是慧;定是體,慧是用,由定生慧,定慧二學在佛法上往往相應不離。如北本《大般涅槃經》說:「惟有定慧等持,才能得無相涅槃。」又《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靜慮能生智,定復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一般在修習的方便上,常以「止觀」來代替「定慧」,因而有「止觀雙修」、「定慧等持」的說法。

圖/unsplash

禪,是有情眾生清淨的本性,禪不是靠打坐而得,打坐不一定能成佛,就如磨磚無法成鏡。但是透過坐禪來修定,卻是一般初機者修持禪定的入道之門。

關於「禪定」,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坐禪品》裡,作了如下的詮釋:「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所以,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

圖/unsplash

佛教的許多詩偈或古語,都可以用來說明「禪定一如」,例如: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內定)

 拈花微笑,付囑摩訶迦葉(外禪)

應無所住(內定)

 而生其心(外禪)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定)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禪)

猶如木人看花鳥(內定)

 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禪)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內定)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內定)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外禪)

外禪內定,就是內外一如,就是禪定雙修;能夠禪定雙修,則外禪可以影響內定,有了內定,自然就有外禪。

圖/unsplash

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尤其在現代這個複雜紛亂的社會生活裡,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禪定的力量來安頓浮盪不定的身心。以下就以四點來說明「人間佛教的定學」:

一、定的目標-不求成佛,只求開悟

二、定的修持-清素生活,止息觀心

三、定的妙用-不隨境轉,自我提升

四、定的利益-滅除妄想,安忍身心

圖/unsplash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