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京都西本願寺 (下)

文/林政儀 |2021.01.06
4404觀看次
字級
西本願寺御影堂。 圖/林政儀
御影堂內部金碧輝煌,具有典型的桃山時代裝飾風格。 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車行至通花屋町時始停,下車處便是西本願寺總門,佇立於此,望著僅一街之隔的西本願寺(因西本願寺總門與西本願寺境內隔著堀川通街),不禁讚歎西本願寺寺境之寬闊、建築之莊嚴。

由於西本願寺伽藍曾歷經祝融、地震與戰事諸災,寺內伽藍建築因而數度重修或重建。如今,西本願寺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伽藍建築,依序是總門、御影堂門、御影堂和阿彌陀堂,中軸線東側伽藍有阿彌陀堂門、太鼓樓和經藏,而西側伽藍有飛雲閣、唐門和書院。而御影堂、阿彌陀堂、飛雲閣、書院、北能舞台及唐門,不僅均被列為日本國寶,一九九四年西本願寺也被指定為世界遺產。

我們越過堀川通街後,穿過宏偉的御影堂門,繞過目隱塀(めかくしべい),一時豁然開朗,偉岸莊嚴的御影堂與阿彌陀堂儼然聳立於眼前,其格局之大,令人讚歎不已!

此時御影堂前著名的大銀杏樹早已落盡似扇的葉子,在此嚴冬之中巍然挺立,更顯得精神。這株樹齡超過四百年的大銀杏樹,在外型上與一般銀杏樹有些不同,它有別於一般銀杏樹逕自往上生長,而是開散地長向四面八方,所以日人稱它為倒栽銀杏(逆さ銀杏),現今京都市已將此樹指定為「京都市的天然記念物」。

繞過大銀杏樹,往北行至御影堂,於堂外脫鞋後再步入堂內,堂內深處之內陣一片金碧輝煌、華麗莊嚴,具有典型的桃山時代裝飾風格。現存御影堂建築重建於一六三六年,直至二○○九年又進行大規模整修,其東西寬四十八公尺,南北長六十二公尺,高二十九公尺。

御影堂內陣中央供奉親鸞上人坐像,兩側供奉西本願寺歷代宗主肖像。西本願寺御影堂共用了二百二十七根木柱,建成如此龐大的建築,偌大建築內部能夠容納一千二百人進行各式法會和活動,臆想舉辦法會時的景象,應頗為壯觀,而御影堂於二○一四年亦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

我與友人沿著連接御影堂和阿彌陀堂的木製長廊往東走至阿彌陀堂,已被指定為國寶的阿彌陀堂重建於一七六○年,其東西寬四十二公尺,南北長四十五公尺,高二十五公尺,堂內中央供奉本尊阿彌陀佛,左右供奉印度、中國、日本高僧,分別為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禪師、善導大師、源信和尚,另也供奉法然聖人和聖德太子。然而從二○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二二年三月之間,阿彌陀堂「內陣」進行修復工程,所以阿彌陀佛立像移置至御影堂,並且安奉在內陣正中央,因此只好待下回重遊京都時,方能一睹靜穆莊嚴的阿彌陀堂之「內陣」。

步出阿彌陀堂後,與友人往西步行往滴翠園,待走近滴翠園入口處時,始見入口處立有告示牌,公告二○一七年七月至二○二○年四月,已被指定為國寶的飛雲閣進行修復工程。

飛雲閣與鹿苑寺的金閣、慈照寺的銀閣並稱「京都三閣」。飛雲閣是三層樓高的樓閣建築,第一層有招賢殿、八景之間、舟入之間及後來擴建的茶室「憶古」,第二層是描繪了三十六位歌仙的歌仙之間,第三層被稱為摘星樓。

飛雲閣從第二層至第三層建築面積逐漸縮減且重心往東邊移動,使得飛雲閣建築,呈現出雖然左右不對稱,卻出乎意料地協調,整體建築的木柱很細且拉門很多,像極了浮在空中的雲一般,因此被命名為飛雲閣。

從滴翠園入口處正準備轉往書院及唐門一探究竟之際,不料,竟已近西本願寺下午五點關閉寺門時間,寺方正指示香客與遊人往出口處移動,我與友人依寺方人員指示朝山門前行,國寶書院、飛雲閣、唐門和北能舞台,及特別名勝虎溪之庭等伽藍,只好待下回重遊京都時,再一償宿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