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海牛 潮間帶採蚵

文/木易 |2020.06.28
3032觀看次
字級
漁民用牛車當運輸工具。圖/木易
水陸兩棲的海牛。 圖/木易
天人菊花海中的澎湖黃牛。 圖/木易
小黃牛犢悠閒坐臥草地上。圖/木易
墾丁牧場的黃牛群。圖/木易
現代公路上已很難看到黃牛拉車的畫面了。圖/木易
體健性馴的台灣黃牛。圖/木易
黃牛不見得都是黃色的,還有黑褐毛色品種。圖/木易

文/木易

在機械車輛還不發達的年代,牛隻是農民耕田拉車的好幫手,尤其對以海為家的漁民來說,任勞任怨的牛隻,不僅可以拖犁翻田,幫忙農夫耕田種地搬東西,還可拖著蚵車、載著漁民,前往潮間帶採收鮮蚵。

說實話,黃牛在農村裡拉車、農田內耕作,沒什麼稀奇,可是,黃牛在海裡馱物拉車,可就非常新鮮又罕見囉!事實上,彰化縣濱海芳苑地區的黃牛,全都是水陸兩棲高手!

獨鍾情於黃牛入海

芳苑鄉擁有特殊潮間帶生態與濱海蚵田,獨特的「海牛採蚵文化」,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儘管隨著柴油三輪車興起,及農業機械化、養牛人家漸少,海牛傳統漸趨沒落,但一些阿公、阿嬤級的蚵農,至今還是堅持駕馭牛車出海,此一「海牛入海」畫面,在全台灣,甚至全世界,幾乎已成絕響。

台灣一般漁村的養蚵人家,多半駕駛機械式的「鐵牛」車,下海到潮間帶採蚵,為什麼芳苑地區的養蚵人家,卻鍾情於黃牛入海採蚵呢?

原來,潮間帶(海埔地)雖然看起來很鬆軟,但實際上,沙裡卻暗藏著貝類的碎殼及雜物,過去即曾發生過,有人騎機車及駕駛鐵牛車,因為碾到泥沙中的硬物,而造成翻車被捲入海中的不幸事件。所以,芳苑地區養蚵人家,不願重蹈覆轍,寧願選擇速度較慢,卻懂得調整腳步輕重的黃牛,來當作入海採蚵的主力工具。

海牛成寶貴觀光財

為了人、牛的安全,採蚵多半是在白天趁著海水退潮時,趕緊駕著牛車下海。

當黃牛緩緩涉水走入蚵田後,主人便會下車去採蚵或整理蚵架,而在一旁休息待命的黃牛,則會待在牛車旁,慢慢嚼食隨車帶來的牧草。

一位養蚵人家指出,採收鮮蚵每次約需2、3小時,為了不讓黃牛覺得無聊,都會事先準備些牧草,讓牠當作零嘴吃,順便也補充一些體力。

芳苑海濱的黃牛,因為被訓練成能在潮間帶行走的「海牛」,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靠海文化景觀。目前,幾隻受過訓練的「海牛」,在當地文史工作者和彰化縣政府合作下,把海牛車轉成體驗古早生活的觀光行程,受到遊客熱烈歡迎。

體驗行程中,牛會拉著牛車載著遊客,慢慢朝著海洋潮間帶前進。遊客坐在牛車上緩緩前行,迎面而來的是鹹味吹拂的海風,不僅可以體驗漁民採蚵的辛苦,同時,對潮間帶豐富且多元的生態,隨著解說和導覽,也增加更多的瞭解,更能珍惜自然環境。

無形資產爭取世遺

而彰化芳苑附近的王功漁港,更因擁有這項世界僅存的「海牛耕田」漁村文化遺產,獲得彰化縣政府文化局背書,於2016年被列為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之一。

當地熱心的地方人士及農漁民們,更希望有一天,能以「海牛採蚵生態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爭取,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讓「海牛耕田」文化,能夠成為世界級的人類文化資產,讓台灣漁村最美麗的風景,被全世界看見。

下次如果有機會到芳苑海濱旅遊,記得要搭乘全世界唯一的海牛大車隊,到潮間帶體驗「海牛犁蚵田」的特殊感受,保證會大開眼界,留下難忘回憶。

小百科

台灣黃牛

台灣黃牛屬於印度牛種,與分布於菲律賓、泰國、越南、柬埔寨、中國雲南等地的黃牛同源,在台灣已存在近400年。早在漢人移居台灣前,西部沿海的平埔族人,就已經開始飼養黃牛了。

荷蘭據台時期,自澎湖引進黃牛,主要作為運物及搾甘蔗所需的獸力。明末先民來台墾荒,黃牛也隨著大批移入台灣。其後歷經明鄭及清朝,到了日治時期,曾引進印度牛及其他牛種,計畫改進台灣黃牛,但因氣候環境等諸多因素,難以普遍推廣而作罷,台灣黃牛遂成為具有獨特遺傳背景的本土品種。

台灣黃牛為哺乳綱偶蹄目,外貌特徵,為體型小,骨架輕,體質強健。被毛短而密,毛色為不同深淺程度的黃、黑、褐、紅、白色,以及彼此間不同的混合色。耳小而薄,呈水平狀。鼻鏡及舌多為黑色,鼻鏡及口周圍的顏色較白。在肩部前方之頸胸結合位有肩峰,公牛的肩峰比母牛發達。胸部有垂皮,腹部則無垂皮。性情溫馴,耐熱耐粗旱,容易管理。

體健性馴的台灣黃牛,原本為農役耕作使用,在台灣光復後,60年代起因農村機械化,黃牛役用價值逐漸降低,致使台灣黃牛頭數日漸稀少。直到1988年,行政院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開始執行「台灣黃牛種原保存計畫」,致力保存台灣本土種黃牛,台灣黃牛數量才不致快速下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