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大海怪大王魷魚

文/李弘善 |2024.02.08
496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文/李弘善

1870年,法國小說家凡爾納發表奇幻作品《海底十萬哩》,書中描寫大海怪攻擊潛艇「鸚鵡螺號」的精采場景,百餘年歷久不衰。其實早在遠古時代,北歐人就盛傳「海怪」的傳說。這些傳說繪聲繪影,把海怪渲染成魷魚長相、觸手巨大,能把船隻拉下海。其實不見五指的深海中真有特大號魷魚,名字就叫「大王魷魚」,英文俗名就是「giant squid」。往昔資訊缺乏的年代,奇聞軼事只能口耳相傳,難得現身的深海動物就被人們說成海怪,大王魷魚就是最經典的例子。

神祕傳說 事實真相



大王魷魚最早的文字紀錄,可能追溯至1639年。這篇記載以丹麥文寫成,描寫冰島海邊出現巨大的動物軀體。根據記載,這隻動物「軀幹長度如同成人,7條尾巴上都有吸盤」,應該就是大王魷魚,只是當時把觸手誤認為尾巴,也以「怪物」相稱。1853年12月,有隻酷似魷魚的動物出現於丹麥海邊,結果被當地人切塊做成魚餌,留下巨大的喙部。丹麥動物學家史汀斯特普(Steenstrup)就根據喙部,在1857年發表學術報告。從此之後,「海怪」正式退下傳說的舞台,變成科學家眼中的「大王魷魚」。

大王魷魚到底多大?最誇張的說法是從觸手尖端到身體末端可達20公尺。但是根據可靠的記錄,雌魷最長13公尺,雄魷則是10公尺。如果你對魷魚體長沒有概念,瞧瞧超市的魷魚乾就行了──魷魚乾的長度連1公尺都不到,可見大王魷魚多麼龐大了!大王魷魚除了體長驚人之外,更有一雙大得嚇人的「靈魂之窗」:眼睛的直徑將近30公分,跟排球差不多,是現生動物當中眼睛最巨大的。在漆黑的深海中,這樣大的眼睛能夠看出獵物的行蹤。大王魷魚的吸盤周圍布滿細細的突起,能有效的抓緊獵物。

既然大王魷魚如此壯觀,是否具有食用價值呢?答案要讓饕客失望了:大王魷魚為了增加浮力並避免在鹹鹹的海水中脫水,體內富含銨離子,因此味道讓人不敢恭維。

殘存遺骸 找抹香鯨



抹香鯨曾經是捕鯨船的最愛。水手在處理抹香鯨時,發現皮上有大型的圓型疤痕、胃裡有巨大的魷魚喙部,科學家斷定大王魷魚是抹香鯨的獵物之一。活生生的大王魷魚難得一見,最多只見失去生命的殘骸。如想拍攝大王魷魚的生態照,就必須「順藤摸瓜」,從抹香鯨的行蹤下手。1997年2月,來自國家地理頻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康乃爾大學等一流專家及攝影人員所組成的探險隊,遠赴紐西蘭南島一處抹香鯨出沒的海域拍攝大王魷魚,結果無功而返。

2004年9月,日本魷魚專家漥寺恆己與鯨魚觀察協會的森恭一,在抹香鯨出沒的小笠原群島,拍到一隻8公尺的大王魷魚,共取得五百多張生態照。2006年11月,又拍攝到大王魷魚的影集。雖然大王魷魚的生態照和紀錄片都已曝光,但是這種謎樣的動物還是讓人津津樂道。

珍貴標本 台灣也有



位於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有隻來自紐西蘭的大王魷魚標本,軀體總長1.4公尺,加上觸手長8.9公尺左右。原本身體是深棕色,目前已經褪成白色。值得一提的是,當初這隻難得標本能夠來台,是由華裔動物學家盧重成教授促成。盧教授畢業於台灣大學動物系,在加拿大取得博士學位,專長是頭足動物,更是國際知名的大王魷魚專家。2016年一月,宜蘭烏石港海域出現台灣第一條大王魷魚;這是一條幼小的雄魷,全長連觸手不過4公尺。不過,這隻發現於低緯度、高水溫的北半球淺海域的大王魷魚,分布特徵上別具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