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EMBA該不該?值不值?

文╱李釧如 |2019.09.21
4655觀看次
字級

文╱李釧如

有人可能已經感覺到了,以前總是大老闆搶讀的EMBA課程,如今不少身邊的職場主管、同事,紛紛選擇邊工作邊進修EMBA,而且人數還不在少數,連不少影視明星也暫時放下工作,重做學生、換個跑道,EMBA究竟在學些什麼?花大把錢拿這個學位究竟值不值得?

該不該念EMBA這件事,很多人想的是:

●EMBA就是一堆活動 ,認識培養人脈拉關係的社交場所,學不到什麼東西。

●EMBA就是贏家俱樂部嘛,這種菁英主義的制度對普羅社會沒什麼幫助。

●這時候再去念EMBA應該已過熱潮了吧!基本上台灣的高階主管或創一代、富二代大多都念過了,這時候才念人脈也所剩無幾了吧。

這些EMBA看法,或許反映了部分表面狀態,但實況與判斷卻可能有偏誤,為什麼?

篩選終生朋友的平台

EMBA裡的人脈究竟有什麼差異點?一般社交飯局的結識,在商言商,多始於純粹利益相的結合,通常逐利而來,利盡而散。而EMBA比較像是一個平台,一個信任關係的參考架構,然後透過沿著EMBA舉辦的各種人際活動(娛樂聯誼、運動鍛鍊、學習討論等等),創造出更深入的相處互動。

因此,EMBA其實是選擇一個終生朋友圈的篩選概念,而學位拿到之後,後續還能繼續從平台活動,去串連各屆校友圈的人脈互動。

中年以後的學習:習道而非術

大多數人內心也許浮現類似的質問,大學教授們大多沒有實務經驗,憑什麼夠教導身經百戰的你呢?人生到此階段的學習,究竟在學什麼?換個方式談,已有社會歷練與工作經驗的你,學的是「道」還是「術」?

此時的師生關係已不是如大學研究所那樣,鉅細靡遺地教導學習專門學科的「知識」,EMBA學生從老師那裡得到的是道:「智慧與思考模式」,而不是單一學科裡的術:「知識/法則/公式」。

透過個案情境與議題,啟發思考,復古地如蘇格拉底或孔子那樣討論問答,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從問與答裡去探索解決問題的多元面向內容。

另一方面,因分組討論問答,EMBA的同儕標竿學習才是真正的無價寶藏。無論是經驗分享或另類思維,能說得出一番道理的,多是有實務歷練、去蕪存菁的洞察或解決方案。一來是已有best practice,讓你少走彎路,二來沒標準答案的事,才能刺激你在熟悉環境中無法跳躍萌生的新視角。因此無論課前課中課後的自由對答,往往比自修或單純聽講,還要更有啟發。

EMBA,不只是菁英俱樂部

許多反感EMBA的人們,多有個主觀認定EMBA是充滿階級與菁英主義思想的體系,但我個人認為EMBA並非只是「聚集菁英」而已,而是聚集了一群已有專精而心態開放願意交流分享的菁英,讓他們或見賢思齊、或找到資源、或互補合作,使得群體裡的個人發展原來不擅長的能力。

因此,整個團體也都升級了,關鍵的是,這些發展並不只對參與者有益!因為是開放環境,參與者也會將這些提升帶回原先的工作與社交場域,而連帶影響更多的普羅大眾或既有制度,形成外溢的社會擴散,而這樣的擴散,因為開放交流互動密切,長期來看,有螺旋式正向推進普羅社會的進步的可能效益。

直接標配成功族群的智慧

超凡成功者(包括高階經理人)一向是社會研究的經典項目,行之有年的貝爾明星實驗發現,超凡成功者為何勝過平庸者,原因是超凡成功者的人際行為模式,與一般平凡員工有兩個極大差異:

第一,除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外,超凡者從事預備式探索(preparatory exploration),他們會預先與各種專家建立「可靠」的雙向聯繫,而這些關係未來將幫助他們完成關鍵任務(出處social physics) ,他們與重要人士的保持較強的互動性,以便關鍵時刻派上用場,也就是強連結,而不僅是一席飯局寒暄那樣的弱連結。

第二是人脈裡的多樣性,一般平凡員工大多僅從自身處境來看世界,觀點常一再重複;而超凡者培養的多重人脈,能讓自己從不同視角去看問題或進行反思。

這樣提供了一個新鮮的啟示與可能性:平常我們談論超凡成就,總以為那是成功者天賦異稟,不眠不休苦思努力,但其實有另一個可能性是,超凡者找到繆思的方式是來自身的人際行為模式,也就是超凡者能脫離相同專業或類似思維模式的同溫層,透過尋找或跟隨優異而差異化的意念流,與之共鳴互動,進行社會性學習。甚至得到各類標竿者的群體智慧,來讓自己思考轉型改變,因而遇到困難課題時,他們能夠更快或更容易地找到突破點,並尋覓到成功必要的關鍵外部資源。

巧妙的是,EMBA的機制平台裡就已具備了這兩個功能,若用現在創業圈最熱門的詞彙來說,EMBA早已是一個虛擬卻強連結的,又具備多樣性的生態系。(本文原載於《經理人》雜誌)

編按:作者曾就讀政大EMBA文科資創組,現為東方線上行銷經理。自許為「消費人類學家」,曾撰寫專欄《我在EMBA的日子》。

高階白領的中年百憂解?

40歲,理應是大展身手的黃金年代,然而,適逢經濟低成長卻又有多樣科技斷裂創新;資訊爆炸隨手可得,昨天分享經濟今天fintech,但是,世界最酷又跨界又創新的事物也飛速典範轉移,人人處在什麼都不確定的年代。

英國學者曾指出:未來20年,47%的現存工作將消失,60%的工作還沒被發明。這些處境都點出了這一代工作者,尤其是高階經理人的存在與成就焦慮:從舊經濟升遷螺旋裡脫穎而出的大叔大姐們,有甚麼把握下半生還是勝利組?若自覺上半生的發展不算是人生勝利組,那麼接下來要怎樣逆轉勝?

其實,德不孤必有鄰,很個人化的觀察,在傳統尾端和創新前沿正交替的時刻,來就讀EMBA的五六年級生,大多懷抱著自覺與期待新刺激的渴望,勝過人脈擴張的精明盤算,這也暗示了,在這個平台可能會遇上許多敏感的先驅者。

因此,雖此時已遇不上四年級生那一代企業家,但若捨棄EMBA平台,還有那些平台能多元卻有效率地集合一群同時具備實戰經驗,又飽富創新慾望,共鳴共感的職場明星,來發生強強聯合的梅迪奇效應呢?

中高階經理人接下來需要的是什麼?

中高階經理人積累10至15年專業經驗成績單,接下來15至20年的職涯階梯要走,需要的會是什麼?

是擴張人脈,無論是找人合作或找人投資,將事業規模化?還是更高階管理、財務與領導力邁向總經理之路?或是跨領域整合的能耐?更或者徹底轉型,擁有另一個domain knowledge的可能?

EMBA,本身不是答案,但也許是尋找答案過程的選擇之一。

EMBA是什麼?

EMBA的全名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階管理碩士學位班),主要在培育高階主管的管理能力,因此在報考限制上會有工作經驗門檻的要求,有些需要5到8年的工作經驗,少部分的只要3年的工作經驗極可報考,因應時代變遷,現在有些學校也開放應屆畢業生報考。

EMBA主要著重在培育主管: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個案分析與應用等,因此入學方式以書審、口試為主,藉由口面試來了解該同學是否適合,但報考EMBA的學生多為業界主管,各校基本上都會錄用,避免有遺珠之憾。

EMBA除了課程外,還能拓展人脈,與你一同學習的同學大多都是各公司的中高階主管,可以接觸到各產業的領域,彼此也增加了合作的機會,也能學習其他同學在公司、業界打拚的經驗,大家互相學習、成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