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生活】仰望大師當師法

文╱高愛倫 |2019.05.15
2228觀看次
字級

文/高愛倫

少年出家的星雲大師,舉止威儀標準天成,他姿態「立如松,行如風」;說話必「如實語,慈悲語」……閱文入心,當即感謂天下百業都各當敬重自己的身、口、意。

本來是抱著恭敬之心端坐閱讀《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但是看著看著,幾度撲案失聲大笑;我仰望星雲大師的崇敬之心,因著引人入勝又幽默柔軟的文字,加倍浸潤在春風化雨的體悟裡。

星雲大師以「佛教靠我」四個字長點心中明燈,「要給不要受」是寶典精神所在,其中,引述的是師法經歷,佐證的是悟道的感動,對我類未近佛、不明佛理的眾生,這是最具潛移默化的「故事書」,讀來深入淺出,津津有味。

「呷教」就是靠佛教吃飯的意思,高希均先生推薦序文尤其言簡意賅:「『給』是星雲大師的『初心』與『一生實踐』──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教成長」,更是對「不呷教」最口語化的解釋,讓不懂呷教的人能瞬間明白所指為何。

全書下筆落字,引用問句與反問句多達千百,但是我逐讀而後,很自然印象出一篇篇一頁頁的肯定句語錄。

我把備受點化的段落,編碼摘錄在我的筆記中,雖然有書翻閱已然方便,但是我一一拿掉問號,偷師就簡隨機在身,相信會把這些肯定句從容應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少年出家的星雲大師,舉止威儀標準天成,他姿態「立如松,行如風」;用膳則奉「龍含珠,鳳點頭」;說話必「如實語,慈悲語」,這內外之修,正是他的叮嚀:「出家人就該有出家人的樣子」。閱文入心,當即感謂天下百業都各當敬重自己的身、口、意。

端莊正向並非無敵,星雲大師亦曾糾葛人世矛盾,自問求答:「我負面想法很少,但對正面積極的做法也很懦弱,不夠道德勇氣。當人家欺負我時,我也會自衛,但平時對佛教裡一些不合佛法的事情,我都是選擇隱忍。」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對佛教有強大信心道念並以行佛為志後,星雲大師為了佛教的興隆,深悟「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做人情」,從此直舉建言──

志在教育、志在文化、志在慈善、志在共修,這一切的一切,就是弘法利生。

信仰的修行,不是剃除鬚髮穿著袈裟卻貪圖信眾供養;信徒的虔誠,也不能不問師父有道無道,而盲從於護人不護法,護師不護眾,護寺不護教,護邪不護正。

佛教的出家眾與在家居士,理當勵人與自忖星雲大師的耳提面命:「我是佛弟子還是外道魔王?我是來復興佛教還是來敗壞佛門的?」

評教是愛,敬教也是愛。

星雲大師不但不信崇宗派主義、沒有山門派系觀念,且在自禁世俗攀緣中,行善不畫地自限,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籌建真福山時,大師捐助五百萬元,但因當時財力有限,以五年分期付款完成;基督教牧師重建教堂捎信募款,大師也毫不猶豫護持百萬。

常以貧僧自詡的大師,一生避化緣、樂布施,他自謙:「在事實上、在形象上,儘管我什麼都沒有,但在意志上、精神上,全世界都是我的。」

初建佛光山時,對於信眾捐款,大師不同一般期待,他不希望一人捐獻太大,反而期望捐少、人多模式,因為捐獻不構成負擔,始可細水長流,他要十方同心,主張萬家飯更甚一家餐。佛光山在海外諸多道場,都是常住大眾省吃儉用購地而來。

大師青壯時期,曾多次忍飢受餓,甚而可能是導致後來健康失調的最大原因,所以對吃飽肚子這件事,有所堅定。大師形容受餓思飽的關聯煞是有趣:

平心而論,最初我興建道場,也不完全是發大願弘法利生,我只是想到,信徒多了、徒眾多了,到什麼地方都要吃飯,我帶信徒到友寺道場吃飯,不添香油,不好意思,添香油,也不好意思,念及兩難,不如在自己常到的地方建寺院,讓跟隨我的人都有飯吃……

我處於極度的飢餓狀態……走過那四百個階梯,每一腳彷彿踩在棉花上面一樣,像騰雲駕霧一般,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走下山的……當時就立志,假如將來我有辦法,一定要給大家吃飯……而且普門大開,歡迎要吃飯的人都進來……

在佛光山齋堂裡,吃飯的時候,你進去就吃,吃過了以後你就離開,也沒有人問你,當然也不是什麼好的接待,只是一點微分供養心的發願落實。

在佛陀紀念館有一間樟樹林滴水坊,提供一碗麵、一碗飯,每天大概也有數百人用餐,五、六年來都沒有訂價收費,日日皆大歡喜……

我喜歡看故事書,也喜歡聽人說故事,所以我自來是星雲大師的書迷並不為奇,因為書櫃裡《星雲大師談讀書》、《星雲大師談處世》、《星雲大師談幸福》、《星雲大師談智慧》、《星雲禪話》、《星雲說偈》以及有關「心」的經典……無一不是以說故事形式明諭教誨人生哲理,雖然書頁早已泛黃,仍不時翻閱以求溫故知新。

懵懂年歲相貌善根齊備的大師,在兒童時期就常被鄰里或法師喚稱「小和尚」,稟性裡即具足出家因緣,所以行佛天下力揚人間佛教一生,大師果然是最光耀的大師;但對不知佛法、不懂佛學、不近佛教的大眾,大師也是最能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如果自覺與佛因緣未到,閱讀《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也必有體悟,就如同看一本勵志書、故事書、傳記書、哲學書……能讓宗教情操感化與教化世俗中的種種失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