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6】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86

星雲大師 |2019.05.08
2292觀看次
字級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圖/普存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圖/普存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7

什麼是宗教的生活?

【問】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有所求,請問大師,信仰、祈禱,這就是宗教的生活嗎?

【答】人在世間上生存,首先要有物質生活。因為每個人每天都要穿衣吃飯,要有房子住;物質生活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當物質生活滿足了以後,就需要有精神生活。所謂精神生活,例如:讀書、旅遊、品茗、下棋、蒔花、運動、爬山、談情說愛等。當精神生活也能享有以後,還是覺得不夠,這時就需要追求藝術的生活。所謂藝術生活,諸如音樂、繪畫、雕刻、建築等,所以寺院、教堂都以「形相」之美,以及「音聲」讚頌來淨化人心。
當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藝術生活都擁有以後,還是感到不滿足,這時就需要有宗教信仰的生活。
講到信仰的生活,過去一般的佛教徒「信佛」,信了以後就「求佛」,求佛要「拜佛」、「學佛」,我認為這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行佛」。我們信仰宗教,不能像兒童一般,天天跟爸爸、媽媽要巧克力、要冰棒;真正的宗教信仰,是犧牲奉獻,是為眾生服務,所以我覺得「行」佛之慈悲,「行」佛之智慧,「行」佛之普度眾生,這才是信仰的真義。
至於「祈禱」是不是就是宗教生活?祈禱是宗教的修持儀式之一。世界上的各個宗教都有它專屬的宗教儀禮,例如:佛教的朝山、回教的齋戒、天主教的望彌撒等,唯有「祈禱」是一切宗教所遵行。
一般的祈禱多以求福袪禍為目的,將信仰的對象視為「有求必應」的萬能之神,人們相信用膜拜、獻祭、讚頌等,能夠得到神的恩惠和賜與。然而佛教的祈禱之道,不是表相的宗教儀禮,而是建立在「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的基礎上,藉由祈禱的橋梁,與佛、菩薩親近往來,令人知過遷善,學習聖賢的願行。
所以,佛教的祈禱實際上含有「祈願祝禱」的另一層深刻意義,信徒透過和佛、菩薩的感應道交,與聖賢往來親近的宗教儀式,令人心生慚愧,改往修來,立下濟世的宏願。祈禱對佛教徒來講,是神聖純潔的宗教禮儀,是日常生活的密行修持。
談到宗教生活,全世界所有正派的宗教,對物質生活都講究節制,所以對物質生活都是求其樸素、求其簡單,對於精神生活則講究解脫、安然、自在、擴大。佛教在追求精神生活更昇華的方面,有另外一些方法,例如參禪、入定、念佛、輕安、歡喜、懺悔、淨化、放下等,這種精神上的昇華,就如同是枷鎖的解脫。
解脫,是學佛最終的目的,所以我們鼓勵信徒要從「名聞利養」中解脫出來、從「人我是非」中解脫出來、從「情愛執著」中解脫出來、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
至於如何才能求得解脫,就是要過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就是把修行生活化,例如每天早上起來念一篇「祈願文」,大概四分鐘,念得慢的話可能十分鐘。你不念也不要緊,每天晨起,不要忙著下床,可以在床上打坐一下,集中精神、統一意志,人生的境界會不一樣。如果不會打坐,也可以念佛,依自己的時間規劃,可長可短。
上班之後,中午如果沒有時間午睡,也可以盤腿打坐,效果比睡覺還好。晚上可以看一些佛書或是宗教的報章、雜誌,如《人間福報》、《普門學報》等等。臨睡前再做個晚課,也可以播放錄音帶,聽梵唄,躺在床上當作催眠曲來聽,聽到想睡就關起來,也能有助於安然入睡。
此外,在經濟生活方面,可以規劃一個月所賺的薪水當中,多少錢留給父母子女家用,多少錢儲蓄起來做為疾病醫療,或是旅行參訪之用。另外每月至少有十分之一,用來做善事、供養、布施等宗教用途。
我覺得,修行倒不一定要到佛前去拜願、誦經、念佛,能夠當然很好;重要的是,平時要懂得反省、慚愧、知苦惱、發道心,從服務奉獻中,忘記自我,擴大生命。如《金剛經》說:胎、卵、濕、化,皆入無餘涅槃,而無一眾生可度;從利濟眾生中,發揮生命的價值,才是最大的修行!
總之,信仰宗教不是靠迷信的膜拜、裝飾的念珠或盲目的奉獻來建立,而是由深入義理經藏,從中覺悟出生命的真理,進而由理論而實踐,由自我而大眾,由煩惱而清淨,由生死而生活。能夠以宗教生活來充實心靈的內涵,繼而站在人道的立場去關懷一切眾生,必定能讓人性的光輝發出耀眼的色彩。(待續)

【延伸閱讀】

什麼是有所求的信仰

對神祇的信仰,有一種是建築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灣社會有許多大帝、王爺、二媽、三媽,乃至樹頭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財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夠如願,姑且不談,但是至少心裡獲得了滿足,因此容易為人所信仰。
如果把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組織起來,其實就好像人間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為求兒女聰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長;拜媽祖、天上聖母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魚維生,用現在的說法,媽祖聖母等於交通部長;東嶽大帝主持陰陽審判,主持刑罰,豈不和現在的司法部長一樣?
其他還有:玉皇大帝是皇帝、總統;三官大帝,天官管賜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長;玄天上帝、北斗星君專司人壽保險,像保險公司董事長;關帝聖君主財,屬財政部長;太子爺哪吒,類似警備總司令;城隍爺掌理一縣安危,就如縣長,又像警察局長;土地公是派出所;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紹所;註生娘娘是助產士;神農大帝像糧食局局長;拜瘟神好像拜衛生署署長;保生大帝像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五雷元帥好像台灣電力公司的總經理等。
由此可見,信仰神明主要是緣於對未可知的自然現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獲得滿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於是便希望藉著另一種偉大的力量來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實也含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希望與期待。
──節錄自《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神祇信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