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櫻花百萬人爭賞

文/記者李偉 |2019.03.30
4318觀看次
字級
遊客在武漢大學櫻花大道觀賞櫻花。圖/新華社
武漢大學的櫻花與建築交相輝映。圖/新華社
「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枝便當遊。」古人對櫻花的喜愛,從詩意的描述中便可窺見一斑。這份偏愛,在武漢大學尤甚。每年三月,到武漢大學珞珈山賞櫻者絡繹不絕,大家只為一睹武大櫻花的芳容。圖/新華社
年輕人在武大櫻花大道上合影。原圖攝於1962年 3月19日。圖/新華社
武漢大學啟動賞櫻封園前一日,不少遊客已經提 前慕名來到櫻花大道。圖/新華社

文/記者李偉

大陸社會觀察

「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枝便當遊。」古人對櫻花的喜愛,從詩意的描述中便可窺見一斑。這份偏愛,在武漢大學尤甚。每年三月,到武漢大學珞珈山賞櫻者絡繹不絕,大家只為一睹武大櫻花的芳容。

「武大每一朵櫻花的夢想,就是看一場人山人海。」這句戲謔笑話,在武大有著真實的印證。據不完全統計,在賞櫻高峰期間,如果不限制進校賞櫻人數,一天進出珞珈山觀看武大櫻花的人次可超十萬。整個櫻花開放期間,賞櫻的人數超過百萬。

武大櫻花歷史典故

近日,新華社記者來到武漢大學檔案館尋找印證,館長塗上飆說:「從二十八株國恥之花,到千株人文之花,不僅見證中日兩國的關係變化,更承載武大的歷史底蘊。」一九三九年之前,武大校園內並沒有櫻花,後來侵華日軍從日本運來櫻花樹苗,在武大校前路(如今的櫻花大道)旁種了二十多株櫻花。

抗戰勝利之後,武大從樂山回遷珞珈山,人們發現學生宿舍下栽種有二十八株櫻花樹。懷著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痛恨,有人建議將櫻花樹砍掉,但當時駐守在武漢的部隊主張保留武大裡的一草一木。於是,武大的第一代櫻花樹得以保存。

「由於櫻花樹的生命周期不長,第一代日本櫻花到了一九五○年代更新時基本死絕。」塗上飆告訴記者,一九七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訪華,向周恩來總理贈送了一千株櫻花,由於周恩來曾住在珞珈山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於是將其中五十株轉贈武大,栽植於半山廬前。隨後一九八○、一九九○年代,為紀念中日友好,日本友人又先後兩次贈送櫻花樹苗。

如今,武大校內有櫻花一千多株,以日本櫻花、山櫻花、垂枝大葉早櫻和紅花高盆櫻四種為主。其中,不少是科研人員培育或從大陸其他地方移植引進的,遍布於櫻花大道及鯤鵬廣場、人文科學館、行政大樓等多處。

走在櫻花繁盛的櫻花大道上,在遊人們手機拍照的聲響中,最能感受到櫻花的吸引力。乘坐高鐵而來的廣東吳先生一家人告訴記者,前幾年是看到乘高鐵到武漢賞櫻花的旅遊推廣廣告而來,從此年年都要來,「武大櫻花不一樣,畢竟有著大學的厚重感和人文氣息」。

「其實在武大讀書期間,對櫻花的感覺大多還是停留在櫻花的形貌之美上,等到了畢業之後遠離母校,那種對青春的回憶、對母校的懷念慢慢地與日俱增,漸漸在內心深處沉積為鄉愁,而櫻花無疑就成了最有黏性的寄託物。」武大一九八五級中文系學生陳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高中時,家人帶我到武大看過一次櫻花,當時就被學校的自然風景和人文包容之美所吸引,我就決定報考武大。」一九九九年出生,主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陳逸輝說,「因為我平時喜歡唱歌,當時看到有學生在櫻花樹下唱歌,更堅定了我對武大的嚮往。可以說,櫻花直接改變了我的命運。」

軟件工程系的陳昱帆和女朋友有著關於櫻花的浪漫約定:趁著夜晚遊客不多時,自行車載著女友,在櫻花大道飛馳而過。不難看出,美麗的櫻花承載著這份工科男青春而又簡單的浪漫。

武大櫻花,對於不少在校生來說,既是一種向家人親朋炫耀的驕傲,有時也會帶有一絲無奈和煩惱。上下課路上,櫻花大道的遊人如織帶來的不便;學生餐廳裡,總是會有社會公眾蹭飯卡吃飯;遊客進教學地點參觀等現象,也會干擾師生。

最令人反感的,是觀賞櫻花時的不文明行為。一些武大學生稱之為「櫻花劫」,還有人曾在知乎等網路平台發起抵制不文明遊客進校園等活動,以此表達不滿。

知名大學變成景點

武大賞櫻,該不該?學校投入不菲來維持賞櫻,值不值?面對採訪提問,武大的師生紛紛表示,武大賞櫻成為景點,已是事實,學校應該持有開放包容的大學精神積極應對,但是要堅決不「被景點化」,不能成為單純遊客收費拍照的景點,「櫻花賬單」不能簡單算收支賬。

「武大敞開大門歡迎社會公眾賞櫻,來感受武大的魅力,應該是一種『武大歡迎你』的姿態,也是學校競爭軟實力的一次展示。」塗上飆對於武大賞櫻的利弊判斷,在武大師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武大的包容與開放,也給學生們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武大團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全校有一百三十個校級學生社團,不少社團都會在櫻花期間發揮特長進行展示、服務。「英語俱樂部的學生會為外籍人士進行免費志願講解;書畫協會會組織義賣作品,為貧困山區捐助愛心;原創音樂協會推出櫻花主題原創歌曲……」武大浪淘石文學社每年櫻花時節都會向海內外大學發起櫻花詩賽徵稿,每年都會接收到六百多間大學、三千多篇的詩歌作品投稿。

其實,知名大學「被景點化」並非武大獨有,北大、清華、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等,乃至歐美等世界知名大學。一方面,因獨特的魅力,得到了海內外社會公眾的青睞。另一方面,不少「被景點化」的大學面臨的共同問題是,缺乏當地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甚至在「賞花經濟」、「觀光旅遊經濟」的利益驅動下,不少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還在借勢吸引遊客,結果導致大學獨自承擔這份壓力。

接受記者採訪的武大師生和專家們也表示,破解大學「被景點化」難題,不僅需要校方堅守大學之道,傳遞開放包容精神,也需要有關部門主動關心紓困,幫助學校一起提升綜合管理水平,既滿足社會公眾打卡高校「景點」的需求,又能減輕大學正常教學運轉的壓力,更需要社會公眾提升自我素養,不要辜負了校園一方美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