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50

星雲大師 |2019.03.19
1624觀看次
字級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圖/普存

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6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社會福利制度的看法

【問】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由於社會福利制度太完善,反而導致國家的財政發生危機,請問大師,對社會福利制度有何看法?

【答】世界上愈是文明、先進的國家,政府愈是重視人民的公共福利。但是,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再好,有時還是很難周全的照顧到社會各個層面的需要,甚至綜觀目前世界上社會福利完善的國家,人民只靠政府救濟,往往養成好逸惡勞,不思自力更生,甚至使得人心因貪而逐漸墮落。這是因為國家對民眾只給魚吃,卻沒有給他釣竿,也沒有教他們釣魚的方法,所以福利愈好,反而養成民眾懶惰、貪心,不事生產,好吃懶做,只等國家救濟,到最後一個國家失去了生產力,只有坐等救濟的人民,當然國家會被拖垮,自然成為危機。
根本解決之道,要從教育做起,要教導民眾勤勞奮發工作,要過簡單樸實的生活。做人不但不貪吝,而且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從觀念上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人人發揮自己的生命能量去助人,而不是坐等政府救濟,能夠發揮全民的力量彼此互助,政府自然不會感到吃力。
一般人所謂的公益事業,大多偏重於救濟性質的社會服務,尤其社會各界總把佛教定位為慈善團體,所以政府對於直接從事慈善救濟的寺院團體,總認定其「功」在社稷,每年都會頒獎表揚。其實,宗教並非僅止於慈善事業,宗教的真正目的在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因此我曾建議政府,對於佛教的教育、文化事業,如人才的培植、書籍的出版、信仰的提升、風氣的改善、人心的淨化等,都應列在評估之內。否則如果社會各界把佛教局限在公益與慈善事業 ,如此佛教何異於獅子會、扶輪社等社會慈善團體呢?
遺憾的是,到現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裡,還是以為佛教慈悲為懷,因此總將佛教局限在慈善救濟的框框裡;殊不知佛教最大的功能,乃在於培養人才,並透過文化教育來傳播佛法,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這才是佛教對社會人民的貢獻與職責所在。
佛光山長久以來,積極以教育、文化弘揚佛法,並且在世界各地建寺弘法,把佛教推展到世界五大洲,不但落實人間佛教,尤其對國家社會,乃至對世界和平的促進,均發生全面性的影響與貢獻,此與一般只著重推展慈善事業的團體,形成強烈而明顯的分野。
但是也有人質疑,佛教建築寺院,意義何在?如前所說,世間的錢財,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息滅貪瞋痴三毒;佛法的布施,則能進一步地淨化心靈,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及於生生世世。因此,建造佛寺,等於建設學校,度眾萬千,這才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因此我常說,慈善是佛教的一環,甚至可以說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業;但是慈善工作並非佛教的全部,因為當一個人的信仰漸次升級以後,必定要從做善事修福中,進一步研究教義以求慧解,否則一個沒有佛法的人,將如同迷失在汪洋中的舟航,找不到停靠的港灣;而佛法的重要,則往往一句話就可以給人生起信心,找到方向,終生受用不盡。所以,佛教雖然不偏廢慈善救濟,但仍以弘揚佛法為本,以傳教為重,因為慈善救濟終非究竟,「泛濫」的救濟只會養成社會的貪心及虛浮偽善的心理。因此所謂的救濟,應該是「救急」而不是「救貧」,應該是「救心」而不是「救人」,唯有宣揚教義、淨化人心,這才是宗教的主旨所在。
是故,最好的慈善事業應該是與文教合而為一,因為文化可以淨化心靈,昇華人格;教育可以改變氣質,根除煩惱。因此希望政府今後在鼓勵慈善救濟的同時,也能兼顧文化、教育,發揮宗教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如佛教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我們要肯定「文教重於慈善,有道重於有財」,我們也期盼政府的福利事業能從文化、教育方面來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改善國民的生活品質,如此才是根本而究竟的福利事業。

【問】國際之間,常見所謂的「金錢外交」、「關稅互惠」等友好交流,但有時也會發生「經濟封鎖」、「經濟制裁」等交惡情形,這些對國計民生都會造成很大的衝擊,請問大師對這種政策有何看法?

【答】一個家庭裡,兒女不受教育,品行不良,行為偏差,父母無法管教,有時就用經濟制裁,以減少或不給零用錢來懲罰他。國家政治上的領導人,對慈善團體的補助、公益事業的獎勵、大學建校的補貼,也要求循規蹈矩,合乎法律,如果不合作,無法用武力對付,也會用經濟制裁。
另外,國家與國家之間,有時利益衝突,有時因為某一國違反國際公約,例如伊拉克發展核武,美國不但發動戰爭,用武力對付,並且用經濟封鎖來制裁它。其他如古巴、緬甸、敘利亞等國,也都曾受到美國的經濟制裁。
所謂經濟制裁,例如抵制貨品、限制進口、提高關稅、禁止通航等都是經濟制裁。經濟是國家的命脈,個人無錢,英雄也無用武之地,即使有再大、再多的理想,也不能有所成就;國家如果遇到他國的經濟制裁,內政就會發生危機,人民就會受苦。經濟制裁如同勒住對方的咽喉,讓你不能吃飯;也如扣緊對方的口袋,不讓貨幣進出。所以經濟制裁是強欺弱、大國壓制小國的手段,受到經濟制裁的一方也很難違抗,除非自己有實力,可以自力更生;力量不足,也不得不屈服。
只是,現在是地球村的時代,國與國關係密切,甚至全體人類都是「同體共生」的生命共同體,世界上富人太多,窮人不會放過你;窮人太多,富人的日子也不見得好過。所以貧富要均衡,國家政治要為貧苦大眾爭取福利,讓大家都能富足安樂的生存在地球上,而不只是富人發財就好。
尤其現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已是時代的潮流,也是必然的趨勢,全世界的經濟早已走向全球化,例如紐約的道瓊股市、華爾街股市,股票的漲跌,影響及於全世界,乃至加拿大的股市,也為全世界所注目。經濟發展全球化,已不是哪一個國家對哪一個國家用經濟制裁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時代,所以應該用互惠平等來共謀人類的福祉。
因此,國與國之間透過「金錢外交」來鞏固邦誼,當然可以,這是對經濟落後國家給予救濟,也是人道精神的表現,但是不能另有企圖或目的。
至於兩國交惡時就用經濟封鎖、經濟制裁,這就如小孩子,感情不好時就把以前給對方的東西要回來,這是幼稚、膚淺的表現。現在的政治人物要有政治家的風範,不要有侵略性,要發揮和平、尊重、友愛、互助的精神,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你貧我富、你無我有就好,古今很多的革命都是為了貧富不均,都是為了飯食問題,能夠把這個問題解決,世界才能和平,否則戰爭不斷,絕非人類之福。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