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真、鄭嘉音 從操偶到與偶相依存

郭士榛 |2018.09.22
3325觀看次
字級
原是閒置空間,現打造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圖/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2000年演出《快樂王子》。曾麗真(左)、鄭嘉音(右)合作無間。圖/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大門口。圖/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小朋友十分愛和戲偶對話。圖/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無獨有偶是 台灣第一個現 代偶戲團。圖/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研習營時 戲偶吸引了 同學注意。圖/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文/郭士榛

兩個喜歡「偶」的幼時玩伴,長大後一起創立「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互相成就互相支持,努力讓國人看到有別於傳統的現代偶戲……

19年前,台灣發生921地震,可說幾乎震醒全台民眾,可是兩位已相識26年的朋友,卻有大不同的反應,鄭嘉音雖也被震醒,但醒過來說了聲:「有地震」接著繼續睡,曾麗真卻是立刻跳起來關瓦斯、開大門巡視一番。

個性互補卻互相成就

這兩位性格不同的好夥伴,是台灣第一個當代偶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創辦人,19年來,他們從人與偶同台演出,到偶與劇團、交響樂、舞團的跨界表演,為台灣戲迷打開了當代偶戲的視野。

現為偶劇團行政總監的曾麗真表示,兩人靠著信任和互相體貼,彼此相識相知26年,創立無獨有偶19年,一直合作無間。像是鄭嘉音發想創作的形式十分豐富,可是只要掌管行政的曾麗真說:「這會超出預算喔!」鄭嘉音絕不耍任性,會立刻調整想法因應。而曾麗真也常為了鄭嘉音想做的事情努力寫計畫、接教學,彼此把對方當作是最重要的夥伴。

曾麗真和鄭嘉音從小就是同學,兩人都喜歡「偶」。1992年參加九歌兒童劇團團員培訓,之後加入劇團擔任專職演員。1992至94年間,他們不但在國內頻繁演出,也接到不少教學邀約,並經常受邀到國外演出,特別是東歐國家像是烏克蘭、奧地利、羅馬尼亞等國,同時也受邀參加國際偶戲藝術節,除了遍觀各種形式的偶戲,也跟各國團隊有所交流,引發鄭嘉音、曾麗真出國進修偶戲的動機。

出國深造結局大不同

鄭嘉音申請到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曾麗真準備到烏克蘭國立偶劇院實習,同時申請偶戲大學,但當時申請烏克蘭簽證,輾轉了好幾個國家還是無法順利簽成,一年後決定放棄申請入學,留在台灣著手進行成立劇團的各項行政事務,並於1999年9月1日登記成立「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團的成員還有九歌的同事李筆美和卓淑敏。

無獨有偶成立初期,無論是人力或是財力,都由曾麗真自己打理,全部的工作則由4人分擔,一步一步從無到有走到第19年,曾麗真說:「我和嘉音年紀相仿、目標一致,我們的相處模式就是患難見真情,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漸漸在工作過程中探索出各自的專長──鄭嘉音負責導演與戲偶設計製作,曾麗真擔任演員兼行政。

隨著觀眾的回響愈來愈多,無獨有偶製作的規模也愈來愈大,要負擔的行政工作也愈來愈重,後來曾麗真決定漸漸淡出演出,專心負責行政事務。

遷就現實以大偶成名

負責導演與戲偶設計製作的鄭嘉音透露,喜歡偶戲起心動念於高中時期,受法國偶戲團「香堤人偶劇場」的作品《像方一樣的圓》吸引,確立了人生追尋的方向;到了大學,她開始有計畫的學習與偶相關的課程。「1999年以前,台灣當時僅有布袋戲、皮影戲等傳統偶戲,我和麗真才決定聯手創立一個展現當代精緻偶戲的工作室。」

一般戲偶的製作都屬小型,但無獨有偶的戲偶往往大到和人一樣大或比人還大。鄭嘉音回憶,2006年,當時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平珩邀請無獨有偶與國家交響樂團 ( NSO ) 跨界合作《火鳥》,那是無獨有偶首度挑戰的大劇場規模,有了不錯的成果後,讓無獨有偶產生信心,發掘更多的潛力。

另一則是環境使然,鄭嘉音認為,通常偶戲人喜歡以小劇場形式和觀眾近距離接觸,但台灣缺乏小劇場,只得往中大型劇場發展,才能持續營運劇團。為了製作中大型規模的表演,需要更多演員,偶的尺寸需求也較大、較多,因此,無形中加大了無獨有偶在製偶上的技術,以及加速人才的培育。

操偶人與偶 像太極

鄭嘉音原本對製偶自信滿滿,但在某次工作坊,德國懸絲偶大師亞伯特.羅瑟卻走到她身旁說:「偶不是這樣做的,妳要感受手中的偶想要去哪裡?」當場給了她一記當頭棒喝。

鄭嘉音說:「以前我以為自己是偶的主人,我要他去哪就去哪。可是老師要我們思考:這個偶想去哪裡,你只是幫助他去完成。」這概念後來成為無獨有偶教操偶的系統方法。

「我們非常重視偶的生命、生命的喚醒。偶和操偶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鄭嘉音說,偶被賦予生命,生生不息,不斷循環。操偶人和偶之間的能量一直在轉換,是近似於太極、陰陽的概念。一個東西永遠有一體兩面,不是單一絕對的。

鄭嘉音回顧成立19年來心路歷程上的轉變,前10年,好像都在學習如何將西方學來的技巧、技術,運用在偶戲裡面。而後,因為創作幾乎沒有前人或其他參考對象可循,都是鄭嘉音跟創作者、演員們在排練場上實驗得來。她說:「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實驗的結果並非預設,這個方式比較能把我們帶向未來。」

在偶戲創作過程中,鄭嘉音發現自己的作品中,有些老莊思維,像是2003年的《小小孩》、2011年的《剪紙人》,作品中都帶點玄學。她發現,老莊的概念或許可以向新一代操偶者說明:「操偶者」如何退讓、如何變通,讓偶充滿生命。「把自己先放掉,讓外在的東西去感染你」,她未來也會想嘗試從老莊哲學教導操偶。

現在無獨有偶劇團也努力推動當代偶戲的人才培育,開辦偶戲學堂、讀書會、大師工作坊等等。持續在國高中舉辦教育場演出、相關課程。此外,製作大型偶劇之前,也招募有興趣的人才,做進一步培訓。

「我喜歡遊戲,因此努力工作創立我們的遊戲場,讓我可以好好遊戲。」鄭嘉音用青春創建了自己玩耍的平台,如今,他們還伸手拉了更多人一起在裡頭玩耍。鄭嘉音、曾麗真希望繼續推廣偶戲教育,並期望未來無獨有偶可以成為亞洲偶戲人的交流平台。

用偶打造國際交流平台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搬家啦!由台北遷到宜蘭,並成立「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2018年初正式啟用並對外開放,曾麗真表示,想看國內外精采當代偶劇,到宜蘭利澤就對了!

以宜蘭為基地和民眾接軌,成立「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可說是無獨有偶的一大轉捩點。整個園區包括展演、製作、排練、與推廣空間,一應俱全,也是亞洲首座以偶戲為主題的藝術園區。「在這樣的環境下創作排練,演員的熟悉度、自信度、穩定度,也相對會提高。」無獨有偶希望未來藉由偶戲教學推廣,以及駐村藝術家計畫,讓該藝術村成為民眾認識當代偶戲,以及國內外偶戲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2年,無獨有偶遭遇劇團房租費上漲,國藝會排練場補助計畫沒有了,成本爆增讓劇團一度考慮關門大吉。幸好在朋友介紹下,無獨有偶找到了宜蘭農會一處涵括三個館、一棟建築物的閒置空間,鄰近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團隊利用政府部門補助加上私人貸款,將該地方打造為「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不論是製偶工作室、倉庫、排練場、展演場與教育推廣,甚至連藝術家進駐都可提供很棒的食宿空間,可以說是藝術團體夢想的工作環境。

藝術總監鄭嘉音指出,在宜蘭的偌大空間裡,由於工廠就在排練場旁邊,創作上更有效率。劇團排練過程中,有任何想法,就可以在工廠快速把實驗的原型打版出來,到排練場試驗;需要修整時,又可以馬上回到工廠修整。鄭嘉音說:「對創作上的幫助非常大。」因為設有住宿空間,演員抵達宜蘭基地的那一刻起,便可以完全專注在排練上。空間的專業、人的專注,讓無獨有偶在創作及排練上都更上一階,對於劇團創作有很大的幫助。

從過去只是單純處理劇團演出、票務工作,到現在要負責整個藝術村對外營運工作,行政總監曾麗真坦言,幸福的背後其實充滿壓力,每天開門都是開銷,因此除了創作之外,未來重心將放在偶戲村,加強推廣教育、人才培育,更重要是搭建國內外交流平台。「我們現在努力讓民眾知道,生活需要藝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