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跨越海峽系列(7-2) 閩南移民台灣的潮流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8.08.10
2659觀看次
字級
閩台盛產的橘子:日據時代,台灣婦女將盛產的橘子清理分類。台灣以盛產水果著稱,品種繁多,大抵上與福建相似,不過也有本身獨特的品種。殖民當局設置專門的水果研究機構及專門的實驗果園,水果質量與產量均有顯著提高。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南台灣的香蕉批發:台灣蕉農將採收來的香蕉分類批發。台灣香蕉的原產地是福建,日本殖民當局在高雄、屏東一帶開闢大規模的蕉園,大量生產香蕉以滿足日本國內的消費需求,香蕉躍升為台灣水果出口大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海兩岸的通商港口:淡水出海口的城鎮景觀,西方列強東來時期,在台海兩岸的港口,如福建的廈門和馬尾、台灣的安平和淡水,建立通商口岸,同時引進西式的學校、教堂、領事館、碼頭設施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最早的報導:此照片刊登於1920年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福爾摩莎」專號中,顯示的是 台灣幼童彈奏著南音戲曲。移民由福建將傳統戲曲帶進台 灣,戲團組成和巡迴賣藝的形式也與大陸相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編草蓆帽的台灣婦女:此照片攝於日據時代,家庭婦 女在廳堂編織草蓆帽,以貼補家用。房間裝飾和老婦 人的服飾均保留漢人風格。過去閩南社會即有家庭工 藝的傳統,台灣承襲此一習俗,男人外出工作,婦女 則在家洗衣燒飯,閒暇時兼做手工藝。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淡水農家的副業:台灣北部淡水附近山區的茶園。相 傳清嘉慶年間,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種植 於現今的台北瑞芳一帶,為北台灣植茶之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製紙的原料:日據時代的蓪條工場,蓪條為本地生產 的植物,採收處理可以製成紙張,圖為台灣婦女工場 中清理蓪條,準備運往製紙工廠。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7世紀晚期,儘管施琅平台之後,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閩台歸於一體,不過清廷的海洋政策卻是消極保守的,對東南沿海原本繁榮的海洋貿易採取壓抑的政策。

由於生計日益困難,福建人民被迫加速外移,飄洋過海尋找發展的機會,其中閩南漳州、泉州、廈門等地移民台灣者眾,成為日後台灣主要人口。此外,移民還將原鄉的生產、建築、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帶到台灣,透過宗教與生活習慣的相連,閩台關係更為密切。

另一方面,清廷兩百多年的鎖國政策,不僅阻礙了閩台經濟的健全發展,也使整個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的發展,直到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才驚覺於世界的巨大變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