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昀

文/星雲大師 |2018.02.10
1331觀看次
字級
1981年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右二),禮聘星雲大師為該校首任「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獎審查人桑德士(右一)、潘維和校長(左一)、李瑞爽教授(左二)。
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

文/星雲大師

張其昀先生(一九○一~一九八五),浙江寧波鄞縣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曾任教育部長、國民黨祕書長、總統府資政,是黨國的重臣。那時,陳誠、陳立夫、張其昀、梅貽琦,都是蔣介石最信賴的幹部,在黨國的體制裡,有他一定的地位。

張其昀先生,他一心想要發揚中華文化,那時候得到蔣總統的支持,菲律賓華僑莊萬里先生也捐獻二百萬元籌辦中國文化大學。在陽明山上設立大學是很不容易的,第一、陽明山那時候已是台北的精華之地,土地價格很高,辦大學需要很大的土地,所以只能往高處發展,建大樓做為教室。

第二、台灣的颱風頻繁,颱風一來,在高樓上的教室,風聲、雨聲很大,無法上課,所以他訂購了很多防風板,每到颱風季節,就把文化大學的大樓四周,弄防風板釘起來,防備颱風,可見得他經營的用心、辛苦。

第三、學校建築物有多大,師資有多少,才可以收多少學生,陽明山上腹地不寬大,常是這棟大樓上課,隔壁大樓的音樂系在樂隊吹奏,學生聽講就困難。我覺得中國文化大學雖然對中國文化有所宣揚,但是他選的地點不是很恰當。

讀佛傳著作 結下法緣

張其昀先生的聲望地位,不因辦中國文化大學就有許多的方便。在我知道,他們的同僚,忌妒他的人也不少,說他閒話的人也很多,幸虧他為人正直,為蔣總統信賴。

本來我與張其昀先生素昧平生,他擔任教育部長時,曾讀過拙作《釋迦牟尼佛傳》,後來因這分法緣,在佛光山創立之初,我們才開始交往頻繁。

一九八○年,中國文化大學(最早稱為「華岡學院」)創校十八周年,張創辦人找校長潘維和來佛光山,邀請我到文化大學擔任「印度文化研究所」的所長。他曾比喻:學術是一座五重塔,依次而上是人文、藝術和哲學,最上一層是宗教,居學術界的頂點。因此,成立了「印度文化研究所」,為國家培養學術人才,這也是國內第一個有關宗教文化的研究所。只有在大學裡開課設教,懂得中華文化的張其昀,才有這種宏觀、魄力,也就很歡喜的答應。

後來我就以美國東方大學(Eastern University)頒贈給我的「榮譽博士」學位的資格,在文化大學擔任研究所的所長,甚至也是教育部博士學位的審查人。

還記得當我準時赴約上華岡的時候,他把校內的一級主管都安排在禮堂歡迎我,並且在致詞時說:「中國文化大學辦在華岡,華岡就是一所叢林寺院,我們今天歡迎叢林的方丈大和尚,星雲法師回來工作。」

後來,我們有多次私下談話,他一再強調佛教在宣揚上很重要,但一定要從教育下手,有教育才有人才,有人才才能擔當事業,他要我把中國文化大學看成是自己的。他也年老了,大學需要有繼承人,希望我多為大學盡心盡力!我可以感覺到,他對我太過寄予希望,幾乎要把文化大學交給我來辦理。

他曾一再向教育部陳情大學應設立宗教學院。在他臥病時,我去探望他,他還一心懸念此事,曾經拿了一張他寫的紙條給我看,說一旦政府同意設立「宗教學院」,將請我做中國文化大學第一任宗教學院的院長,並想把那張紙條要交給我,意思如同是張聘書。我明白他的心意,但安慰他說:「張創辦人,您的好意等到以後再說吧!」所以也就沒有接下他的那張紙條。

教界護持 籌建玄奘館

不久,他又對我說,為了要發展中國文化大學,想建一棟大樓叫做「玄奘館」,將來宗教學院就設在「玄奘館」內,希望這件事情由我來擔任。我是印度研究所的所長,當然義不容辭。那時候,我也希望佛教界能一起來護持、贊助。

一九八一年初左右,「玄奘館」的籌集基金已達七百餘萬元,第一個響應的是碧山巖的比丘尼如學法師,她馬上就捐了一百萬元,那時應該是足以籌設一所「玄奘館」。可惜,張其昀先生在一九八五年往生了。文化大學就由他從美國回來的公子張鏡湖先生繼任。那時,我把募集「玄奘館」的基金,全都交給文化大學,但經過一、二年,一直還不見動靜,我去函向張鏡湖先生詢問「玄奘館」的籌建事宜。

有一天他和他的夫人穆閩珠二人到台北來探望我,他說:「文化大學負債很多,您預備建玄奘館的款項,現在不能辦玄奘學院,學校負擔不起,就是辦起來了,也無法招生。」

他請求我把建玄奘學院的款項先捐給文化大學,讓他還債務,讓學校發展。當時我也覺得很為難,因為錢並不是我的,是佛教界的僧信大眾捐獻,要籌建玄奘館的,現在你不建了,對這些捐款人,應該要得到他們同意。

當然我也想到,張鏡湖先生夫婦同來,確實有困難,我也想助長他在學校的發展。我就說:「這樣好吧!你就承擔說,我這個錢交給了文化大學,將來有機緣,再來發展玄奘學院,那這樣子我就沒有責任了。」他也首肯,此話應該三、四十年了。

容百家心量 令人懷念

後來我和張鏡湖先生再也沒有碰過面,當時也常有耳聞說,張鏡湖先生對於佛教在大學裡面發展,並不是太同意,所以我也辭去了印度研究所所長的職務。

張鏡湖和穆閩珠夫婦,這一段往事他們應該還記得,對佛教界有心人士的善款,出資的功德主,要如何交代呢?我們當然寄望張鏡湖先生在學校有能力的時候,想一想玄奘館、宗教學院,他父親的遺志,何去何從?

講到這裡,我對張其昀先生的高風亮節,對中華文化的熱忱,對於領袖的效忠,對於中國文化教育的熱心,對於現在百家心量之寬大,讓我至今懷念不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