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學術倫理的虛與實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2017.10.26
1452觀看次
字級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倫理是指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關係的合理運作法則,學術研究的展開無法自外於社會,其合理運作的過程裡,自然有相應的學術倫理。學者從事於學術工作,由於該工作成為學者的職業,因此學術倫理同樣是種職業倫理,意即這是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應該共同遵從的規範,藉此維護學術領域的長遠發展。

學術倫理有沒有文化差異性呢?每個社會自有文字開始,運用文字展開各種類型的思惟,當思惟具有相當的深度與廣度,需要藉由教學與研究來展開傳承,就已經產生冀圖維護各自運作的學術倫理,因此學術倫理縱然具有思想普世性的內涵,同樣肯定具有文化差異性的觀點,如果不承認這個事實,其學術倫理就會虛實交織。

中國自從西周時期倡導人文精神,開始在王室到諸侯間發展「王官學」,由周王策命輔佐周天子管理四境的貴族稱為「王官」,王官兼具「官」與「師」的雙重角色,除擁有政治權柄外,更肩負傳承王官技能的任務,累世典守典籍,其知識就在官府中傳授,教授科目包括禮、樂、射、御、書、數,世稱「六藝」。

由於高端知識的擁有會影響統治的穩定性,因此,維護王官學的內傳並避免王官學的外傳,就是西周時期的學術倫理。孔子雖然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卻打破這層學術倫理,除貴族外,開始面向國人、野人甚至奴隸來傳授六藝,除教授西周傳統的「禮」外,甚至提出「仁」的創造性詮釋,這就在重構新的學術倫理。

因為受到孔子的影響,「王官學」轉型成為「百家言」,先秦諸子人各異說,各諸侯國基於富國強兵的需要,只要誰的主張能帶來實際效益,不論出身都獲得任用的機會,甚至齊國還在首都臨淄設立「稷下先生」,任令大師「不治而議論」,闡發其各類思想,各種學術思想不論彼此有如何的差異,如何最終完成政治使命,有益於蒼生福祉,這就是戰國時期的學術倫理,按著這條學術倫理的軸線,只要無益於「治道」,就會被社會很快視作流於奇技淫巧的「異端」,因為違背學術倫理而揚棄,這種學術倫理發展到極端,就會有統一六國後,秦朝依循著法家思想主張「以吏為師」,全國百姓只能跟法吏學習有關法律的思想。

由漢朝到清朝前的中國,雖然儒家思想在不同時期各有起伏消長,卻長期居於社會主導的精神泉源,由於對「道」的看重,傳承「道」的「師」就具有特別的位置,在「尊師重道」的脈絡裡,如何培養與建立深刻的師生關係,藉此讓學問獲得傳承與闡發,就成為長期具有核心意義的學術倫理。民國建立,由於具有現代意義的學術剛展開,其深受西洋文化學術殖民的影響而不自覺,學術倫理轉型成為學術論文寫作過程裡發展出的工作倫理,這是種「文本倫理」而不是「人本倫理」,關注於「文本」的出爐程序,而不是「人本」的孕育程序,由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而常呈現聲稱維護學術倫理卻實質違反學術倫理的情事。

究其實,由於華人社會運作的核心原則在「關係主義」(relationalism)而不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不只違反學術倫理而不自覺的情事層出不窮,甚至當違反學術倫理送交相關委員會審查,其真實依據的原則同樣不是表面形諸於文字的學術倫理,而會按照關係主義的脈絡(諸如位階、親疏、影響與觀感)做出彈性的處置,這就使得長期被殖民的學術倫理並未被認真落實,「倫理會轉彎」的結果就是形同倫理的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這就是當前學術正面臨大崩壞的癥結原因。如欲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正視被殖民的學術倫理並不適用的事實,誠懇依據實況來發展出相應的華人學術倫理,否則別無他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