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義 式叉摩那

星雲大師 |2017.08.20
3754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舉辦的短期出家修道會中,女眾受六法戒成為式叉摩那,安然體驗修道生活。圖/資料照片
佛教的七眾弟子當中,其中的四眾是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是屬於出家的,而在家的是優婆塞、優婆夷二眾。另外,介於出家和在家之間,近於出家的叫「式叉摩那」,又稱為學法女(學習佛法的女子)。
佛陀當初創立佛教,成立僧團以後,最初僧侶沒有住處,所以有些國王、長者,就為佛教建設了講堂、精舍,提供給僧眾安住;沒有衣履,就倡導「四供養」,所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

文/星雲大師

佛教的七眾弟子當中,其中的四眾是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是屬於出家的,而在家的是優婆塞、優婆夷二眾。另外,介於出家和在家之間,近於出家的叫「式叉摩那」,又稱為學法女(學習佛法的女子)。

年輕的婦女要想入道,必須要先受持六法戒,再有兩年的學習過程,才可真正進入比丘尼的教團;預備出家的這個階段,稱為「式叉摩那」。然而在現代的佛教團體,「式叉摩那」差不多快廢止了,現在也沒有聽到哪裡有「式叉摩那」這一個稱號,更沒有聽說哪裡有在傳授「式叉摩那」六法戒。

這七眾中的沙彌、沙彌尼,都是年少出家,年齡太小,尚未成年,還不值得討論。比丘、比丘尼在佛教裡面,弘法利生,提高佛教的信仰,他們對佛教的貢獻,我希望當今的佛教界,將來可以組織一個論壇,讓比丘、比丘尼們,各自述說一下他們「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心念,以及自己為佛教做了多少的貢獻。

在我覺得,為佛教事業貢獻、出力的,必定是比丘尼為多;可是在法務方面,或大眾中要出場,可以坐「上中前」的時候,就中國的傳統習慣,男眾比丘還是占有優勢。其實,若真要說起來,像今日五台山的比丘尼如瑞法師,你說他的成就沒有超越某一些比丘嗎?當然此篇文章也不去說明了,這裡只談「式叉摩那」。

佛光山的短期出家儀式,有特地為「式叉摩那」製作制服,並為他們傳授六法戒,但不一定要剃髮出家。佛教是信仰自由的,當他們返回社會,還是可以做信徒。

持六法戒 身心清淨

成為「式叉摩那」的條件,要先受「式叉摩那」六法戒,分別是:

1.不染心相觸。

2.不盜人四錢。

3.不斷畜生命。

4.不小妄語。

5.不飲酒。

6.不非時食。

受過以後,若有心出家成為比丘尼者,還需要在佛教裡,至少待上兩年的時間。

為什麼女青年學佛,如果有心出家,一定要經過二年的「式叉摩那」生活呢?因為女性在社會上,若已有過男女之間的情愛互動,然後來到佛教裡面成為比丘尼,有可能已經懷孕了;總不能說人都已經出家,都做了比丘尼,還在僧團生兒育女,這樣是不對的。

此外,女性青年出家,也不能只憑一時衝動,就直接到僧團生活;萬一將來後悔了,想離開佛教,這樣對佛教、對僧團、對自己,都是莫大的損失。所以必須先在佛門裡,生活上一兩年時間,先有個過渡期的學習。期間遵守式叉摩那的六法戒,證明自己在情感上、社會上、男女問題上或生活習慣上,都很清淨,再經過一個階段的考核,合格了,有合乎佛教出家的條件了,這樣子才可以入道出家成為比丘尼,我想這樣最為理想。

修道歷程 培養信心

因此,女青年要想來入道,我們先給予短期出家,給予他們有機會在佛門裡生活,或寺院裡修道;現今佛教界,應該要重視這個類別的佛制。由於古今的佛教生態不同,目前這個時代,我們只能做到短期出家,或是只能做到在佛教學院裡來規範,讓他們有一兩年的佛門教育,跟比丘尼過同樣的生活,能可以做到的人,才准許剃度。

現今,女性要出家的有很多,女青年入道的風氣旺盛。這許多的女性年輕人,甚至都是博士、碩士,至少基本都有大學畢業。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女青年,都是很優秀的人才,如果馬上給予出家,萬一不適應出家生活,或是其他的差錯而反悔,實在說,不單是個人的損失,對佛教也是一種損失。

信仰不是一時的,信仰修道的歷程裡,光是信心的培養,在佛門裡就要經過漫長的時間考驗。所以,對於想入道的女青年們,我們會先給予他們受「式叉摩那」的六法戒,讓他們可以心甘情願、歡喜接受,這些出家生活的考驗,方才出家。如此一來,便可讓佛教七眾弟子的制度,可以很完整落實,也為佛教培養優秀的僧才,將來可以弘法利生。

當然,佛制七眾的道場,像比丘、比丘尼,就有比丘、比丘尼的戒法;沙彌、沙彌尼,也有沙彌、沙彌尼的戒法;在家居士的優婆塞、優婆夷,也有優婆塞、優婆夷的戒法,其他還有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等戒法。而女青年也一樣,要想入道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比丘尼,先受持式叉摩那的六戒法,最為理想。

初學道者 給予尊重

式叉摩那在佛門裡面,雖然不是比丘尼,但是他們有的人,也擔任了比丘尼的弘法任務,也是一樣的早晚功課,一樣的行堂,擔任知客等等,為寺院勤勞作務,一樣為佛門守道弘法,甚至有時候比丘尼的行事、功德,還不及這些「式叉摩那」呢!因此,對於「式叉摩那」階段的女性修道者,還是應該要給予他們尊重,不可看輕。今日雖是「式叉摩那」,但來日可能就是大比丘尼了。

對於有一些傳說:比丘可在佛門進進出出,出家的次數不限,而女眾出家入道只能一次,如果還俗了,以後就沒有機會出家……。說實在的,這不知道是哪一位大德,代佛陀制定這一條戒律的。這究竟是為了佛教好呢?或是為佛教帶來損失呢?他可以代表佛陀制定這種戒律嗎?還是自己妄自主張呢?我們且不去管他。總之,這類的說法,尚待佛教界來研究,然後再給予大家一個積極的公道吧!

如意寮

佛陀當初創立佛教,成立僧團以後,最初僧侶沒有住處,所以有些國王、長者,就為佛教建設了講堂、精舍,提供給僧眾安住;沒有衣履,就倡導「四供養」,所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甚至毗舍佉夫人,看到僧眾沒有地方盥洗,就在河邊沐浴,實在不雅觀,於是特地布施浴室。所以佛教的設施,也都是靠著信徒慢慢的發心,為佛教滿足各種的需要。

在僧團裡面,有一個「如意寮」的設立,這是讓一些有病的僧侶,不一定要隨眾去托鉢、外參,或是禪修,讓他們可以住在如意寮裡安心修行,所以是佛教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

寮,就是住的房子。這個房子裡,讓患病者住的「如意」。所謂「如意」,就是隨患者的意思,要睡,要坐、要臥,聽其自然。在如意寮裡面,病者自己只要不侵犯他人,都可以隨意行事。好比你肚子餓了,可以飲食,你感到口渴了,可以喝水;你要吃飯、吃麵,要吃硬的、喝流質的,都可以依自己的病況斟酌。

甚至,佛教還鼓勵人去探病,提倡「八福田中,探病是第一福田」。意思是,對於有病的人要多予照顧。佛陀也曾親自示範,為年老的比丘穿針引線,縫補破舊的衣服,也為生病的比丘侍奉茶水湯藥。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和合的僧團,是非常友愛、非常重視福利。不像有些人說的,不能出家修行,因為到了老年以後會沒有人照顧。其實,過去以來,在佛教裡面有養老院,倡導敬老尊賢;有塔院的設施,給老人頤養天年;有如意寮,讓患病者可以有方便的生活,並不如一般人說的老了沒有人照顧。

像現在,佛教的僧團提倡「身和同住」,有病了,可以住如意寮養老、養病;退休了,有塔院可以安居;甚至要往生了,還有安寧病房。出家人雖然不太重視老病死生的問題,對於在人世間的這個臭皮囊,看得很開、看得很破,但佛教的僧團,對人的一生還是非常關心、非常照顧。

我們也希望佛教的團體,對於僧團的福利,要多多的講究;讓一些青年、有為的人,對將來沒有後顧之憂,可以進入佛門裡來,專心的為教宣揚、為眾服務,這實在是當今佛教非常需要的功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