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獸 憨態可掬 卻要保持距離

文/朱莉雅 |2016.12.11
4632觀看次
字級

文/朱莉雅

鴨嘴獸是澳洲特有的珍貴稀有動物,但同時也被認為是這世上唯一一種有毒的哺乳動物。而新近出刊的《科學人》雜誌報導指出,科學家發現,鴨嘴獸的毒汁中內含某一種成分,可使人類胰島素長時間維持一定濃度,因此可望進一步研究用於治療糖尿病的可能性。

堪稱地球原住民

鴨嘴獸是單孔目物種(意指:直腸、泌尿器官和生殖器官都連在同一個總排泄孔上的動物),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二千五百萬年前就已出現在地球,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亞東部沿岸,少部分則移居至澳洲大陸南邊的塔斯馬尼亞島上。

全球鴨嘴獸數量極少且分布不廣,故暫未發現亞種。由於其毛皮十分珍奇,野外獵捕過度一度危及生存,所幸澳大利亞政府緊急採行保育措施,使這種集合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特徵於一身的不可思議動物,至今仍存活於澳洲大地上。鴨嘴獸的獨特性,也使牠成為演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水陸兩棲卵胎生

成年鴨嘴獸的體長約三十公分至五十公分,尾長十至十五公分,體重不到兩公斤。鴨嘴獸雖是哺乳動物,但並非胎生動物,而是卵胎生動物,也就是母獸必須先產下蛋,再用體溫孵化出幼獸。當幼獸出生後,母獸會以腹部(非乳頭)分泌的乳汁餵哺幼獸,等幼獸能獨立生活,才會離開母獸獨自覓食,所以鴨嘴獸被歸類為是哺乳類動物,而且被視為是卵生動物進化為胎生動物的過渡物種。

鴨嘴獸憨態可掬,鴨子一樣的嘴巴和帶蹼的腳掌,使鴨嘴獸顯得很討人喜歡。有趣的是,由於其外型長相實在太奇怪了,當其的標本首次被送到博物館時,歐洲當時的生物分類學家認為這是人為設計出來的物種,不相信牠是天生自然的生物。

後腳毒刺可保命

科學家深入研究後發現,鴨嘴獸的毒汁通常藏在雄獸後腳的「距」的中空尖刺上,當雄獸為了爭取交配機會而大打出手時,就會運用後腳的尖刺突擊另一隻雄獸,並噴出毒汁。科學家說,雄獸通常在交配期間才會分泌毒汁,而母鴨嘴獸的「距」上並沒有可裝毒汁的尖刺。

雄鴨嘴獸噴出的毒汁,幾乎與蛇毒的成分相近,但不會致命,人若受毒距刺傷,會引起劇痛,並延續數個月才能恢復。雌性鴨嘴獸出生時也有毒距,但在長到一定長度時就消失了。

閉眼潛游好俐落

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為獨居生活,且為夜行動物。鴨嘴獸生長在河、溪的岸邊,大多數時間都在水裡游潛,其四肢短小,五趾具鉤爪是為「距」,趾間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鴨足,在行走或挖掘時,蹼反方向褶於掌部。這種造型的四足,使其在水中活動很俐落,但上岸用蹼關節行走卻顯得步履蹣跚,十分不靈活,需耗費在水中兩倍的能量。

鴨嘴獸全身裹著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且富含油脂,像一層上好的防水衣,能讓牠的身體在較冷的水中仍保持溫暖;大而扁平的尾,在水裡游泳時則起著舵的作用。在水中遊泳時牠是閉著眼的,靠電信號及其觸覺敏感的鴨嘴,尋找在河床底的食物。牠以軟體蟲及小魚蝦為食。

鴨嘴造型功能多

鴨嘴獸的嘴巴極寬扁,像在腦袋上戴著鴨嘴型的面具一般。鴨嘴部位質地柔軟,似皮革一般,上面布滿神經,能像雷達掃描器一般,接受其它動物發出的電波。鴨嘴獸仗著這一利器,在水中尋找食物和辨明方向。

成年的鴨嘴獸牙齒退化,嘴內有不斷生長的寬角質板牙齦,但沒有牙齒。板的前方咬合面形成許多隆起的橫脊,用以壓碎貝類、螺類等軟體動物的貝殼,或剁碎其它食物,後方角質板呈平面狀,與板相對的扁平小舌有輔助的「咀嚼」作用。

研究人員吃驚地發現,鴨嘴獸體內竟然沒有胃,這意味著該物種進化結果並不需要胃(胃能夠分解某些食物,協助食物消化,但鴨嘴獸僅有腸道和食管,兩者連接在一起)。科學家明確指出,鴨嘴獸進化歷程中,出於某種因素最終未形成胃,科學家因而推論認為,鴨嘴獸所吃的食物並不需要複雜的消化系統,因此胃就退化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