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談崑曲美 一痴迷就200年

 |2015.03.03
1506觀看次
字級
「白先勇崑曲之美講座」第一堂課就邀請到大陸名家余秋雨開講。 圖/陳正興

【本報台北訊】作家白先勇在台大開設「白先勇崑曲之美講座」,昨天由散文、戲劇名家余秋雨率先開講,四百人將課堂擠爆,還有不少校外人士也趕來聽講。余秋雨最後勉勵學生尋找和哪位大文化人的心靈結構有「同構關係」,「讓他們喚醒你」。

這是白先勇繼二○一一年在台大開設十七堂「崑曲新美學」引發轟動後,再次回母校開課,由白先勇、戲劇學者王安祈和林鶴宜輪流主持,每堂課請到不同主講者。余秋雨昨天講題為「從中國文化史觀看崑曲美學的重要意義」,強調崑曲「詩化精神」的地位,主張「藝術不是要推動什麼,價值高的一定是安靜緩慢。」

余秋雨指出,中國文化相對於也很古老的希臘、印度等文化,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缺少戲劇。他認為,這跟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反對強烈情感表達、周禮又太講求表演性有關,「生活中的表演太多,舞台的表演就被壓抑。」

余秋雨指出,這種現象直到元朝改由蒙古人統治,停止科舉制度,漢人文人關漢卿等轉而為路邊流浪戲班子寫本,才讓元雜劇風靡一時。元朝時漢人地位低,看戲風氣難盛,中國戲劇要到後來崑腔經改革、崑曲發展後,才真正興盛,且「一癡迷就兩百年」。

「崑曲是中國文化的第一範例!」余秋雨認為,崑曲奠定地位,固然與音樂演唱、唱腔提升有關,但最根本是具有文學架構,而這又要歸功「大家」湯顯祖,最佳作品則是「牡丹亭」。他認為,京劇唱腔雖迷人,但文學相對簡陋,「我不贊成京劇是國粹」。

余秋雨舉例,崑曲年代有位沈璟也很活躍,但因劇本不具文學含量,至今無劇作留下。他指出,崑曲作品如「桃花扇」、「長生殿」也不錯,但都和牡丹亭沒法比,因為前兩者隸屬於歷史事件,「藝術不該依附於歷史」。

「人需要夢,戲劇就是對真實的擺脫而非再造、進入。」余秋雨指出,古哲人亞里斯多德曾說「詩比歷史更真實」,強調的就是詩展現的「最高真實」勝過歷史的「短暫真實」;湯顯祖也認為,戲劇應追尋日常生活中做不到、找不到的事情。

余秋雨說,最後崑曲雖因過度流行而衰微,但在興盛兩百年仍凸顯獨特美學,包括詩化的精神與結構;以舞蹈體現中國對線條美的追求,有如書法;有如隨意組裝、可以自由進出的結構特色;具有一種安靜的緩慢,可為現代社會帶來巨大的補充,「讓人忽然回到人作夢的時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