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科】日文對中文提供的現代語詞

許映鈞 |2014.09.19
12888觀看次
字級

文/許映鈞

台灣當過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地,這是大清帝國敗於日本之手的割讓。五十年的時間不算短,台灣文化難免深受日本影響。某些偏激人士常指此為「日帝的遺毒」云云。

但若說日本傳來的東西便是所謂的「遺毒」,那麼近代中國喝下這種「毒素」的數量,恐怕多得連中國人自己都不願意相信。

中國著名作家阿城有一本很有趣的小書叫《閒話閒說》,裡面有一小篇提到了現代中文的外來語,其試舉之例即有:「一元論、人道、人格、人生觀、反映、原理、原則、典型、肯定、特別、直覺、自由、立場、民族、自然、作用、判斷、局限、系統、表現、批評、制約、宗教、抽象、政策、美學、客觀、思想、背景、相對、流行、條件、現代、現實、理性、假設、進化、教育、提供、極端、意志、意識、經驗、解決、概念、認為、說明、論文、調節、緊張」等等。

以上諸詞均是清末民初,由中國的知識分子向日文的漢字借到中文的白話文裡來使用的。如果說把這些「日本經驗」完全剔除在現代中文之外,中國話還說得出口嗎?連本文的標題都用上了二個來自日本的「外來語」!

又如「index」這個英文,原本中文譯作「引得」,音義俱似;但是後來仍然採用日文的「索引」一詞來代替,足見日文對於現代中文影響之鉅。

據傳清末名臣兩江總督張之洞最討厭幕僚在公文上使用日本漢字用語,每見之輒以紅筆勾出,批曰:「此乃日本名詞。」後來有人跟他說,連「名詞」這個詞兒也是日文裡的漢字,並非中文固有。張之洞無奈之下,只好將批語改成:「此乃日本土話。」

這是張之洞當年的煩惱,而今日身為中文使用者的我們,已不覺得有任何困擾,因為這些日文中的漢字,已經實實在在的變成現代中文裡不可或缺的部分。

有些用法,日本人自己反而不用了。比方說,今日古典音樂常用名詞如「交響曲」、「協奏曲」等等,原本也是出自日本人的翻譯,中文再抄用過來;但現代的日本人反而少用漢字譯名,而愛用假名去音譯外來語,像是將協奏曲(Concerto)稱為「」。

此外,有關日文法政類專業的學術文章,常夾帶大量的漢字。當年求學時,日文程度實在不佳,但只要掌握了日文文法中字尾肯定、否定的文法變化,偶而「望文生義」一番,竟也可以猜出大致上的意思。雖然發音念不出來,但閱讀起來反而比漢字較少的一般日文文章輕鬆一點。

我以前一直以為這是「傳統中文的優勢」,現在才知道,這其實是因為近代中文借用了大量日文漢字的結果。我自以為讀的是中文,但其實那原本是日文,是當年日本人為西洋學術所作的漢字譯名;我們抄過來用,也指涉相同的定義。

英文裡的「freedom」與「liberty」是兩個意義有別的字,日本人當年理解能力有限,全部都譯作「自由」。而中國知識分子原文照抄的結果,讓我們到今天都難以判斷很多文章中提到的「自由」二字,到底是指「freedom」或是「liberty」。所以說,當年日本人錯,中國人也跟著錯。這是一百多年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國,不敵「脫亞入歐」的日本所生之必然歷史結果。

以史為鑑,當知興替。日文中的漢字本來就抄自中國,他們至今並不引以為恥,反而以多識漢字為榮;不像近年來盡力「去中文化」的韓國。

而近代中文詞彙大量抄用日本漢字,乃是日本人在西化運動上先走一步的結果,風水輪流轉,本也是良性的文化交流。若不生分別之心,心寬天地開,境界自然宏大;然若是淪為意識型態的奴隸,甘作一名「史盲」,那麼離自取其辱之懸崖,當也不遠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