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的修行

文/人間社洪佩蓮 |2021.02.07
2610觀看次
字級
慧柏法師 圖/人間社李易峻、戴良雄

文/人間社洪佩蓮

佛光山法寶堂一月三十一日舉辦法寶講座,主題「給的修行」,主持人佛光山寺務監院室總務組組長慧柏法師,與談人南臺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吳盛、高雄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林杏子、佛陀紀念館雙閣樓小茶師吳容妤和吳奎瑾,從星雲大師的法語、經典,以及在日常生活和義工服務中分享「給的修行」。

慧柏法師說,「給」在佛門稱為「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如同到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在道場當義工,布施時間、體力、精神即為「財施」;「法施」是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得度,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無畏施」屬於精神力量的布施,給予苦難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其遠離恐怖畏懼。

慧柏法師以星雲大師教導佛光人的工作信條「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詳加說明。以《華嚴經》「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道出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進步發展的基礎,凡事具足信心,即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

人生沒有希望就沒有願,諸佛許下誓願,都是建立給予一切眾生希望。例如佛館以「向前有路」標示明確方向,信心和希望就會緊跟而來。學習星雲大師將「歡喜」布滿人間,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一個微笑、一句讚美的話、一個親切真誠的問候,都會帶給人歡喜。以佛館的停車場、淨房、椅子、滴水坊、課堂為例,這都是提供給需要的人方便的場所,也是給人方便的最佳明證。

慧柏法師說「給」,看似利他,實則利己,只要我們常存慈悲之心,處處與人為善,時時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不但方便別人,也讓人我溝通無礙,在追求佛道的路上,也能獲得諸多善緣。

吳盛感謝星雲大師無私無我的奉獻,讓他們全家人有機會親近佛光山和佛館,讓孩子有上茶禪課的因緣。人的一生中脫離不了給與被給,一個人會同時身兼許多重角色,在父母面前,你是兒女;在兒女面前,你是父母;針對不同的學生,做不同的評量,重要的是給學生因緣;隨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布施如播種,時機成熟,就會開花結果,透過老師給予學生教導,將會激勵自己學習更多知識與技能,布施給別人其實獲得最多的還是自己。

林杏子分享「《普門品》教會我的事、星雲大師教會我的事」,謹記大師教導「忙就是營養」。在學校,以母親關愛子女之心關懷學生,孩子需要安定、穩定的愛,發心的「給」是活的,非一成不變,要給得「適時適機」,是智慧的拿捏,重要的是給學生希望與信心。以大師說過佛光山是「給」出來的;大師不要而有、以無為有,以身作則教導大家「愈給,愈富足」;此外也從《普門品》中,體悟到無盡意菩薩的行誼。

吳奎瑾在佛館擔任小茶師已有四年,他說最開心的就是可以幫忙佛光山、佛館出坡作務,盡自己一點小小心力為大眾服務;而在家裡,他也會主動幫忙做家事。吳容妤分享他以茶禪行「三好」,泡一壺好茶給客人是「做好事」,一句請用茶、謝謝是「說好話」,心存祝福讚美之念是存好心。從奉茶中發現「給」的意義,並落實「三好」於生活中。

慧柏法師於總結表示,智慧、慈悲、清淨心、健康、平安、歡喜自在、福報是無法靠別人給予,是要靠自己努力修行與耕耘才能有所得。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