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佛陀足跡 建築界人士談佛緣

江俊亮 |2019.12.15
2955觀看次
字級
慧清法師 圖/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陳文期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許靖男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吳禹汭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文/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佛光山法寶講座「尋找佛陀足跡」,十二月八日在佛光山法寶堂登場,由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慧清法師擔任引言人,邀請三名建築界人士分享佛緣、法緣、佛教建築或佛教遺跡對生活的啟發與感動,同時也分享藏經樓興建過程中的小插曲,及星雲大師在破布子樹下指導興建藏經樓的小故事。

「尋找佛陀足跡」與談人分別為:台灣世曦高雄辦事處工務所主任陳文期、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建築專案主任許靖男、吳禹汭等三人。慧清法師表示,建築業以男性居多,此次三名與談人中,有兩名女眾,讓他感到女眾很了不起,可印證《雜阿含經》中說的:「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

陳文期表示,去年他有機緣到大陸參訪龍門石窟,覺得很壯觀,也很感動,但看到許多佛像被破壞,有些甚至只剩下身體,覺得很可惜,令從事宗教建築的他感觸良多。

他說,他原本是到佛光山支援辦理工程議價,原本服務契約只是辦理滴水坊、便利商店、電梯塔等,沒想到「從支援變成正式」,期間常聽到星雲大師講「我是佛,行佛,歡喜」,受到很深的感動,因此一待就是五年。

陳文期指出,藏經樓原本預計工期要三年,但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年半就興建完成,當初很多工班都說不可能,但在大家的承擔下形成一個圓,而且大師經常到工地關心,請法師送點心、宵夜,現在想起來「還是很療癒」。

他提及工程期間的小故事,當初星雲大師在藏經樓旁的一棵破布子樹下指導建設,這棵破布子樹看著藏經樓從無到有,於是就把這棵破布子樹留下來。陳文期表示,大師講過「心中有佛,佛陀就跟你走」,他從佛光山學到從正面看事情,樂觀以待,時常保持歡喜心。

陳文期表示,星雲大師講「我是佛」,他的體認是「我是佛」就要勇敢承擔、慈悲、普利天下,人生就會不一樣;「行佛」就是身體力行,所謂「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歡喜」則是人生的煩惱、憂愁、歡喜、快樂都可自己創造。

許靖男指出,他真正最接近佛陀的地方,是二○一六年去印度,因為當年十二月完成藏經樓,剛好有一個空檔可以去印度尋訪佛陀足跡,在靈鷲山上時,他和大眾一起誦《心經》,眼淚就一直掉下來。

他說,在印度沙彌學園時,他體認到自己要更精進,保有慈悲心;當自己有需要時,就會有人出來協助,陪伴度過最艱難的時候。許靖男認為佛教是最能包容大眾的宗教,可從懺悔、反省中得到改變。

吳禹汭表示,他小時候住在高雄龍泉寺旁,小時候會跟長輩到龍泉寺禮佛、聽法師講經。但是二○一三年的夏末,他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癌二期,「人生一下子被暫停了!」

一周之後,吳禹汭開始規畫他人生旅遊的清單,包括印度、印尼婆羅浮屠、尼泊爾、吳哥窟、寮國等,奇妙的都是佛教國家,最後潛意識告訴他去寮國,後來他才察覺,原來佛陀就在他的心中,一直都陪伴在身邊,「與我同在」。

於是,吳禹汭就奉行佛陀教法,藉由佛心把自己的寶藏開發出來,先後參訪寮國香通寺、帕烏千佛洞,在這趟探索生命體的旅程中,讓他深刻體會「只要心中有佛法,佛陀就在心中;不一定要任何形式、任何具體的形象。」

吳禹汭表示,佛陀曾說「見緣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有的生活都是緣起法,藉由步佛足跡,讓他學習如何放下、敞開心胸接納,思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給人善緣、行三好、四給,並從日常的生活中,覺照現行是否清淨,身體力行佛法,「雖然每天都還在摸索中」。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