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自在修行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2019.11.03
3064觀看次
字級
妙旭法師 圖/人間社記者邱雅芳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佛光山法寶講座十月二十七日於法寶堂舉行,由佛光山台北道場社教監院妙旭法師主講「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以《星雲大師全集》中〈八識講話〉,為聽眾闡述在人間修行的秘訣。「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法師透過活潑生動的故事,詮釋「心」運作模式,修行目的在於看見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問題,找到適當的法門對治。修行的方向對了,努力才不會白費。

講座一開始,妙旭法師即向聽眾拋出問題「什麼叫八識?」他表示,八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一般人總認為「唯識學」很微細,名相很多、結構繁瑣,論述過於艱深。事實上,唯識是最貼近人心的思想學說,每個人每天所做的事,都離不開這個心,整個唯識學就是一部「心的使用說明書」。

法師指出,唯識學開宗明義清楚的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種種行為造作,都是經由「接觸、注意、感受、想、思」這五個流程而產生。例如,鬧鐘響了,有時不理會讓它繼續響,或是按掉後繼續睡,或是馬上起床,同樣的境界會產生許多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都是透過上述的流程而產生。

妙旭法師現場播放一張內容豐富的照片,十五秒後請現場聽眾發表意見,結果大家看到的竟然不同。法師指出,每個人經由習慣會累積成習氣,進而衍生內心的自我思想。帶著我們去注意境界,若是境界合我心意,則產生樂受;不合心意,則產生苦受;無所謂,則不苦不樂。人生的愛別離、怨憎會都是來自內心的思想。感受後產生直覺的情緒反應,再藉由「想」,讓情緒影像化、名言化、概念化,接著再去反覆推敲該如何回應。

講述心識認知的流程之後,法師以唯識偈頌為我們說明八識的相狀及功能,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追逐外境如追風,第六意識分別前五識帶入的境界、自己獨自生起的境界,以及第七識提供我的意思和第八識提供自己過去的習慣,所以第六識活動力、分別力、造業最強,但同時也是修行的下手處。

第七末那識恆常不間斷執著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當第六識分別時向其傳達我的意思,當第六識分別完則傳達新的業力種子給第八識;第八阿賴耶識則是一個不鬧情緒、沒有善惡、沒有揀擇,如白紙一般的倉庫,統收了我們每天身口意造作的一切種子,當境界進入第六識時又提供了相對應的種子供其分別,所以第八識能夠內變根身,外變器世間。

從偈頌「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諸事各持分,五個出外作買賣,心識居家獨自尊。眼觀耳聞鼻作探,舌味身觸心難安,末那執我作傳達,賴耶罪福怎能堪。」則能清楚的說明八識之間如何交互運作。

當大眾了解八識各自相狀、功能,及如何交互運作後,法師再以星雲大師書中所提日常生活如何運用八識修行勉勵大家,眼修慈眼、慧眼;耳修善聽、諦聽、兼聽、全聽;鼻要調整呼吸、不著臭香;舌避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多說好話、愛語與慰語;身做好事、威儀莊嚴、改變氣質、勤勞心,意識修慧思惟、能包容、靈巧與接受;末那識修去除我執、修持平等,若能時時行三好進而六根清淨,同時以「我是佛」提醒自己,自淨其意,淨念相續,最終必能轉識成智。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方向不對努力白費。」修行回歸到看見自己的問題,找到適合的法門。方向對了,努力就不會白費。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