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代 這時代 文學…閱讀…創作…文化…

周慧珠 |2012.10.07
2726觀看次
字級
圖/聯合文學提供

「對我來說,任何一件事,如果只是經歷了,而沒體會或領悟,或者領會了些,但沒有啟發。這樣的經歷,是沒有價值的。生活如此,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亦如是。」——《遮蔽的時間》裴在美

閱讀這件事,對每一個時代的知識份子,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民國初年的「五四」青年,大量且深入閱讀,而有文化救國之舉,甚至他們的作品影響到六○年代,也是台灣閱讀與出版最幸福的年代,其質地與分量,滋養了四、五、六年級生的文藝靈魂。

裴在美,一個好奇、認真的女孩,積極閱讀、探索─思考,在文學、電影、繪畫藝術間穿梭,她的生活、生命如繁花盛開,當然,難免也經歷人生悲歡離合。住進森林小屋十年,心中多了一分對大自然的關照與交融,靜觀森林小屋的四時更迭變化,筆下豐美如昔,卻多了一分近乎禪意的恬淡與釋然,讓人想起梭羅的《湖濱散記》,只是,字裡行間有中國古典文學裡的人世華麗,閱讀之下,更有一分心靈加持的感動。

裴在美 以文藝圓融生命

「在那個青澀而單薄的年輕歲月,以及其後更加漫長摸索創作的過程中,偶爾,會有一些驚喜或領悟,像是某本書、某部電影、某個創作者啟發性的作品或言行。除了巨大的欣喜之外,這些零星啟發性的事物也都成為彼時階段性的里程碑。——《遮蔽的時間》裴在美



提及閱讀的初始,裴在美說:「回想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心靈生活極度的蒼白貧弱。年輕的軀體加上貧瘠的心靈,不客氣地說,活得真的好像一頭動物。但我們不是動物,內心渴求某些東西,模糊地感到性別的自覺;但更迫切需要的是知識、自我發現或者一些更令人振奮的事物。

逛美展,讀存在主義的小說、泡圖書室或聽演講,但都不得要領,反而感到加倍虛無和不著邊際。畢竟,那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有著無可跨越的距離卻沒有任何交集,我們像被拋進一個陌生迷霧的空間,除了四下兩茫茫,只有龐大的異置感。」

那時代 青春閱讀瘋名著

閱讀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寫作,是那個時代的結晶,內在的自省。

裴在美提到當年,下了課,就是往重慶南路逛書店;國小讀《三國》,高中讀《紅樓夢》、沈三白的《浮生六記》、張愛玲的作品,浸淫在三○年代的文風中。之後,讀存在主義,志文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著翻譯本,是當時青春讀者的最愛,似懂非懂的「啃讀」著。

裴在美提及,高中零零星星讀的英語小說都不算數,正式閱讀,是在南康州大學二年級美國文學的課堂上。

初到美國讀英文原著,霍桑、福克納、梅爾維爾、海明威、《紅字》作者霍桑,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莫里森、史坦貝克的《人與鼠》。

「我並不見得喜歡海明威的作品,但是他的書信真情流露。」

到美國學英文,同時,以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證,到門口立著胡適肖像的「東亞圖書館」裡,大量的閱讀小說,「這可說是開啟了我寫小說的門窗;如果沒有三○年代的重要文學作品,是不可能的。」

大二那年夏天,逛車庫拍賣,她買到一本封面幾乎掉落的英譯日文小說Kokoro,一讀之下,喜歡得不得了。那本破落封面的小書,便成了那個夏天手不釋卷的讀物。好長一段時間後才發現,作者是夏木漱石,書的中文譯名是《心》。這本書開啟了裴在美以英文閱讀日文小說的先河。

閱讀英文小說 更上層樓

提及閱讀英文小說,裴在美想起一開始的教材是讀霍桑以及愛倫坡的短篇小說。

那是頭一次直接閱讀十九世紀美國文學,很是令人興奮的。尤其讀到霍桑的著名短篇《紅字》,彷彿通過時光隧道驀然遁入一百多年前的新英格蘭道德嚴峻的清教徒社會;愛倫坡小說同樣以新英格蘭風土為背景,手筆陰霾懸疑,讓當時的我對街坊環境產生了不少詭異聯翩的幻想。

另外,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的故事,都以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南方,也是她的故鄉為背景,文字乾淨俐落,可渲染力特強。有些故事和筆法,竟與魯迅出奇的神似。裴在美說:「讀她的小說震撼力也最大,對當時的我,直接產生了莫大的啟蒙作用。」

那堂課後來還讀了亨利詹姆斯的Daisy Miller以及梅爾維爾、海明威等人,卻不及前面三個作家的印象深刻,震撼來得強大。

從那以後,對裴在美來說,閱讀英文書變成很自然的一件事。從史坦貝克到福克納;索爾貝婁到沙林傑;由托妮莫里森的黑人小說到善於撰寫長篇的約翰厄文。「我發現自己較愛看當代人的作品,無論黑白或印第安作家,名人傳記或手記——尤其是電影工作者,像導演約翰休斯頓,女演員瑪莉蓮夢露,畫家安迪沃荷。因為熟悉他們的作品,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他們說話似的。」

閱讀與寫作 去蕪存菁

「現代有幾個作家具有魯迅、巴金作品的猛勁、感染力?尤其閱讀魯迅的作品有極強烈的感染力。其作品中有著中國的批判現代主義的衝擊,中國人文化的影子、個人的歷史。」裴在美說。

小說閱讀重點不在量,而在字裡行間充滿寫作心意,更帶著某些氣息和驚喜。

一個文學作家,離開學校後,就須不斷的從優秀作家身上與其優秀作品中獲得教育。例如,因閱讀《紐約客》雜誌等文學雜誌,而看到最近作家包括哈金。

閱讀或寫作都要沉澱,思索程度會比較多。以前,感受總是直接躍然紙上,現在,會冷靜思考,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例如從歷史的角度,還有,從美學的角度……經過一些事情之後,會更細心的端看自己,看自己的歷史。旁敲側擊後寫下的準確性,讓讀者可以有更多層面的思考。

閱讀,累積豐富的文字,在精鍊使用;就如拍電影,剪接率很高,是去蕪存菁。裴在美表示,《持續的盛夏》寫了一年,寫完之後,又一篇篇的讀,朗讀或默念。取其通順,咀嚼其意味有無到達。

閱讀,可以幫助組織自己的思維,一層層的從多面組織自己的思考。

閱讀,光讀雜文不行,還要選文、思考,媚俗的不行,要有創意性,使腦子想法更洗鍊,製造文字的獨特性。

貼近自然近乎禪

原籍山東的裴在美,一九五七年在台北出生、成長,高中畢業後前往美國,在康州州立大學攻讀藝術系,主修油畫、副修電影,後來又到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選修電影,其間曾經參與和製作多部短片。

一九八一年,二十多歲的裴在美,在家人和朋友共同投資下,身兼編劇、導演、演員三個職務,於紐約拍攝了十六釐米的實驗電影《異鄉女子》(The Toy Gun),講述一個女孩紐約尋親的遭遇,最後,好不容易尋到的親人,卻在一個荒謬的惡作劇中被槍殺死亡。多年後,裴在美認為:當時滿心理想,把僅有的一點淺薄的美感經驗,全都訴諸於電影那個龐大的藝術形式。《異鄉女子》並非成熟的作品,不過是希望透過那樣一個追尋的架構,來體現意志執著對抗人生之無常的悲劇性;以及真實、夢想的幻變與破滅。

一九八二年,裴在美以演員身分參加了台視連續劇《巴黎機場》的演出。當時,裴在美是懷著對演藝圈的美麗夢想投入《巴黎機場》演出的,可是,沒多久,因為聽到工作人員對走位錯誤的演員發出粗野、刺耳咒罵語,而對演藝事業幻滅了。

之後,裴在美開始寫小說、寫劇本、繪畫,拍紀錄片,經過踏入社會、拍電影、發展事業、努力謀生……,經歷了父親亡故的悲痛,接著是再度前往異鄉,結婚、生育、照顧家庭……,悲歡離合,大起大落,讓她對人生有更深的體會,也讓她的藝術才華更得以發揮。

盡情投入的文學與藝術,裴在美充分體現她的才氣與創意。一九九0年代起,曾經多次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的文學獎,除此之外,她也得到過美國加州Palos Verdes藝術中心年度繪畫獎,並且舉辦了多次畫展。拍攝的短片《你我》曾參加美國華裔國際影展,導演的921地震紀錄片則參展台北電影節。

再見 森林之屋

在西雅圖一角的「森林之屋」,裴在美以生活十多年的室廬時光,透過居處之林木與四季鳥獸等自然景物,記錄下於此起居的點滴流淌。《從冬到夏》與《周末花雨露》兩輯,有皚皚厚雪中,怡然自得的暖居活動,春氣賞櫻時,對粉色斑爛早逝生命的默悼;靜靜日子裡,農閒(無須清掃院落)時候對閱讀、影片的獨到見解摻合著鄉間逸趣。

從艾略特、泰德修斯、普拉斯的詩作中領會命運與脆弱的生命之無法承受;末輯《夢想的年代》,作者自身演、編、導的豐富閱歷,飽覽並品評電影名作和名家之所以為名家,影者從未窺知的一面。最末篇〈再見,森林之屋〉作為對陪伴起居的小屋,深深畫下的情感內蘊。

現在的裴在美,深情且無罣礙的對著森林小屋說再見,讓人竟有「梅花撲鼻香」的釋然與優雅。她說:「我希望,讀它的人,能通過這些文字,通過這些風雪晴雨,生活的瞬間,感受到精力波著的內心,思索的過程。尤其是,在這十年之中,這樣的片刻與過程:不對與周遭之樹木:四季鳥獸景物來回交感,相互折射。」

裴在美 小檔案

作家,畫家,曾為影視編導。美國南康州大學文學士,紐約影視藝術中心畢業。曾獲時報文學短篇小說首獎、時報百萬小說最佳人氣獎等台灣重要之小說獎、劇本獎。美國加州Palos Verdes 藝術中心年度繪畫獎。

著作:小說集《台北的美麗和憂傷》、《河流過》,長篇小說《下落》、《疑惑與誘惑》、《海在沙漠的彼端》,電影劇本《耶穌喜愛的小孩》、《悲愴紀事》等十幾種。編導之劇情片《異鄉女子》參展金馬獎外片觀摩,短片〈你我〉曾參加美國華裔國際影展Asia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導演之921地震紀錄片參展台北電影節。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