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修的異想世界 這輩子只做好 人生鳥鳥這件事

◎何一瑋  |2008.06.28
5475觀看次
字級

李國修,屏風表演班的負責人。從草創時期的艱辛,到面臨經營劇團的各種問題他都甘之如飴,不曾後悔只秉持著父親的信念—「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所以他說,只要一朝踏上舞台,必定終生愛上她,永遠執著!這也是李國修「人生、作戲」的最高指導原則。

李國修在不同場合常說一句父親留給他的話,「一個人一生只要好好把一件事做好,便功德圓滿。」他父親是製鞋匠,他則是戲劇家,但他謹守家訓,身體力行,把戲劇的專業發揮到淋漓盡致,以一個又一個作品傳達那絕無僅有的專業精神。

一人串演22角色 創下紀錄

李國修在學生時代就與劇場結緣。1978年進入蘭陵劇坊接受吳靜吉博士以心理學溶入戲劇的表演訓練。同年12月進入中華電視台,參與綜藝節目的演出逐漸走紅,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摯愛,繼續參與蘭陵劇坊的全省巡迥演出。


1989年的「半里長城」,李國修(左)開始走向編導演合一。

1984年11月,他和賴聲川、李立群合組「表演工作坊」。1985年,以即興創作的方式發表「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當時轟動的盛況至今仍然餘波盪漾。抱持為台灣劇場播種的蘭陵信念,李國修放棄已成就非凡的影視事業,並離開表坊。前往美國、日本,實際觀摩主流及非主流的演出後,他對劇場表演形式的大千世界更加仰慕,為當代中國人創作的心情更加迫切。

以小劇場為出發的屏風,發表了十齣小劇場實驗作品後,終於藉由李國修「以戲養戲」的理念,存足了製作費用,在1989年5月推出第一齣大型舞台劇「半里長城」。此劇讓退居幕後的李國修再次重返舞台和好友顧寶明攜手演出,並且突破以兼職人員擔任行政工作的情況,擁有第一批行政全職人員。


屏風表演班李國修導演「西出陽關」

創團七年從未獲官方補助的屏風表演班終於在1993年9月受到青睞,以「徵婚啟事」的演出企畫案得到文建會100萬元的補助。1993年10月「徵婚啟事」中,李國修以一人串演22個角色演出創下紀錄,並且創下屏風人歷年來觀眾人口最多的一齣劇目,而再度受邀赴紐約演出,首度受邀赴洛杉磯演出。

經營劇團 只為找到自己

至今,屏風網羅11名全職人員,如此看似精簡的人事編制,卻在各部門齊心協力下,以旺盛的精力推展團務運作與劇目發表。李國修表示,屏風由實驗到肯定,是以不變的熱忱與執著繼續獻身劇場工作,除了「作品」的價值,再也沒有任何名詞足以代表這個將劇場當作終身之職的團體!李國修所做的都是為了「找自己」。他將人生的經歷感受通過作品投射給舞台下的觀眾,並讓他們去發現被忽略的自己。


李國修出版自我總結式的《人生鳥鳥———李國修的異想世界》


集編劇、導演、演員和劇團負責人的角色於一身,李國修創立屏風已有22年。他說,戲劇模擬人生,引領觀眾和劇中人角色互換,理解生活中的困惑。隨著屏風成長,他也在戲外的真實人生,一路摸索如何管理劇團,學習與團員如何互動,彼此誠心對待。

由於身兼多重角色,李國修形容自己的時間管理彷彿有18個頻道的控制台,每打開其中一個,就要關掉其他頻道。他說,或許是戲劇人的天賦,「懂得關掉干擾,保持高度專注」。

在一個時間點上,專注做好一件事情,有誠意的管理好每個戲角,就是李國修演繹人生的管理哲學。

李國修認為,面對劇場就是在面對人生,在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沒有人知道經營一個劇團應該是什麼東西。所以,所謂的「劇團經營」只有一個方向和目標──你決定它是業餘的,它就是業餘的;而如果你想讓它走向專業、走向職業化,你就得負起所有的責任。

李國修指出,當屏風草創的時候,他是以質疑的心情去開始屏風的運作。

大聲哭 大聲笑

最早的時候,李國修也只想當一名演員,從不曾想過要當一個導演、編劇、甚至是經營一個劇團,李國修自認是勞碌命,最後扛起這項責任,一路走來,李國修表示,只能以「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幾個字來形容自己心中的感想。 


198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優良廣播電視金鐘獎最具潛力戲劇演員獎。

 李國修多年來一直在思考,劇團應該人治好、還是法治好。現在李國修引導劇團走向法治這面。今天的屏風,已經運作出一種模式;李國修表示,在運作過程當中,他希望「屏風」充滿各種可能性,由於劇團的經營,限於人力、物力、財力,屏風草創初期也只能且戰且走。對於組織概況、劇團經營是邊走邊摸索。現在屏風的組織已編列出,有四部、九科、十八組,但因為財力的關係,人事不足,但職位已經在那裡。李國修認為,劇團組織架構走向這樣一個階段是非常需要的。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有人常會問李國修:戲究竟是真是假?李國修總是回答這樣一句話標準答案「千萬認真!」這應該是李國修為自己近三十年的劇場人生,最為貼切的一段註解。因為,李國修的真實生活就如同舞台上一般情感奔放,毫不隱藏。他說,「大聲哭、大聲笑,不要壓抑情緒,就不會累積壓力」。

度過人生 千萬認真

滿身「戲」胞的李國修說「我演了太多喜劇,其實我喜歡看悲劇」,他透露,紓解壓力的方法,就是看感人的電影,「狠狠大哭一場」。

看悲劇,與劇中角色同悲,是很過癮的事情。李國修表示,每逢壓力大、鬱悶的時候,他就會租「好哭」的電影回家,跟太座王月或孩子們一起入戲,感動到不能自已,甚至哭到有點抽搐,讓壓力在淚水中盡情宣洩。哭完,心頭重擔也輕省了。而今,女兒也獲得李國修哭功「真傳」,「如果妳們在電影院中,聽到某個女生哭得特別大聲,一定是我家女兒」李國修大笑道。

對李國修而言,最重要的人生態度就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度過人生,千萬認真」。他表示,每一齣動人的戲劇都在訴說生命的故事,而看戲的觀眾會有參與、投入、投射三種反應交叉呈現。純粹參與的觀眾過度理性,感性的觀眾則能投入劇中,對角色感同身受;至於投射作用則會勾起觀眾相似的成長經驗,激發人壓抑的情緒,進而感動到不能自已。


李國修的妻子王月(中)和一雙子女。

李國修不僅擁有豐富的傳統藝術經驗,又具備現代劇場的前衛實驗精神。從小劇場年代開始,李國修已積極的將傳統與現代劇場的前衛實驗做結合,在他的劇作中,看到傳統與現代的辨證與交融。

透過李國修源源不絕的創作,以城市中的小人物為題材的作品裡,不僅看到台北城的昔日風華,也看到許多小人物在台北這個城市生活的悲喜愛戀。

在李國修的戲劇作品中,「京戲啟示錄」是寫自己父親的故事,「女兒紅」則是寫母親的故事,李國修不只用戲劇紀錄了一個家庭的故事,而是紀錄了一整代中國人的故事。他在舞台上呈現出戰亂的死亡、呈現逃難的流離失所、也同時呈現了平常庶民的希望和愛,這種「庶民的記憶才是真正的歷史,可是我們在書本上經常找不到,既然沒人記錄那就我來記錄吧!」的觀點,讓李國修總是豎直耳朵、睜大眼睛,一點一滴地在生活當中蒐集不同的生命經驗,然後演出來分享給更多的人。

一共生了38個孩子

從李國修的戲劇人生觀,衍生到他對婚姻愛情,及親子教育的態度。李國修和王月攜手走了22年後,感情歷久彌新。李國修抱持著「三世姻緣」的想法,只要認定這輩子可能是最後一次做夫妻,就會更加珍惜彼此。對李國修而言,所謂愛情,就是「一顆心永無止境的付出,承載一生的牽掛」。而充滿創意的他,連教育理念也很另類。他教導孩子的方法是:「我要你輸在起跑點!」及「找到自己」。

執著的信念,22年來從沒變過,李國修打趣說,「王月生了兩個孩子,我則生了36個」,36齣戲劇作品中,沒有一齣不是嘔心瀝血之作,1996年的「京戲啟示錄」,用深刻的內心戲刻畫父子情感,搏得所有觀眾的共鳴,也讓他拿下第一座國家文藝獎的戲劇類獎項。

年過半百的李國修,這幾年已意識到尋找屏風接班人的問題,李國修說,大概是受到做戲靴父親的影響,他對戲班子的生活樣態總有一種嚮往,傳承對他而言不是焦慮,而是責任,是信念的延續,藝術熱情的延燒。李國修近年在屏風秘密培養編導演新秀,黃致凱是第一個被李國修認可、能「出師」獨當一面的徒弟。

師徒一家親

四年前一個夜晚,李國修談到如果屏風面臨解散,他會推出「京戲啟示錄」做為解散公演,門票一張一萬元;謝幕時他不會向觀眾鞠躬,因為觀眾對不起他,謝幕音樂就用金智娟「就在今夜」。黃致凱看到一個末路英雄的身影,卻堅持對劇場不死的熱情,令他深深感動;經過那一晚師徒交心,黃致凱決定要跟隨老師腳步,把劇場當成一生的志業。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右)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救國株式會社」在紐約台北劇場首演,導演李安特地趕來觀賞。

李國修把能「傳承」的任何東西,毫無保留交到黃致凱手上:從劇場導演鈴、舊手表、剩半瓶的綠油精、有點鈍的指甲刀、到螺紋糊掉但勉強能用的環保筷。李國修形容,這是一種「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心情,「我最大的不幸福就是沒有老師」,為了彌補自己不是戲劇科系畢業,這一路走來都是土法煉鋼、自我摸索的遺憾。李國修說,他不能再以「三年管飯不管教」的傳統老路教導下一代,而是要多給年輕人機會,讓他們早點冒出頭來。

 拜了師磕了頭就是家人,儘管已走進二十一世紀,李國修卻還堅持已走入歷史,一種非教育體制下的傳統。他和黃致凱的關係,正確地說,不是師生,而是師徒。李國修說,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有階段性的,隨著課業的結束,最後大多失聯,師父和徒弟卻是一家人,拜了師、磕了頭就是進了家門,這種情感的累積是不會斷離的。

無所不魚的達人

李國修的生活圈,除了奉獻了半輩子的「劇場」,另一個則是「菜市場」。但這兩年,李國修的第二生活圈「菜市場」,又縮小範圍成了「魚市場」。

李國修回憶,自己愛逛菜市場,還是受了父親影響,在中華商場長大的李國修,記憶中總有父親騎著腳踏車去西門菜市場買菜的身影。這幾年,各種肉類分別傳出疫情,讓李國修不知什麼東西還能安心吃下肚,就自我設限除了羊之外,一堆動物都不吃,改吃海鮮,尤其是魚。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演出空前轟動,由李國修(左)、李立群演出。

李國修吃魚還不夠,還要成為釣魚、殺魚無所不「魚」的達人。一有空閒他就往漁港跑,北台灣的基隆碧砂、和平島、新竹南寮、宜蘭大溪、烏石港等漁港,都有師徒兩人的足跡,有時還會包船出海釣魚。李國修對於魚和劇場一樣執著,表面看來,劇場和魚市場是八竿子打不著,但對李國修來說卻有相通之處,那就是生活。

李國修不演出時每周都去漁港一日遊,並且買刀具苦練剖魚、還在家裡曬魚乾,弄得滿屋子魚腥味。連女兒都好奇的問媽媽,爸爸是不是改行當漁夫了?除了買魚,李國修無師自通,自己買長短不同的魚生刀,看電視裡師傅的手法,練習切沙西米,還有專用的磨刀石、砧板。一開始剖魚凹凸不平,「現在完全是專業手法」。他也學著作日本的「一夜干」,也就是曬魚乾,成品拿來燒烤,油滋滋的香味與軟嫩的魚肉,非常下飯。不過因為太太小孩抱怨把家裡薰的都是魚腥味,最近還「升級」了曬魚配備,特別訂製了一個狗籠,中間再焊上一層,四周加上紗網防蚊蠅,拿狗籠曬魚,也是李國修的「創意」。

劇場鬥士 抱持夢想

2004年李國修出版自我總結式的《人生鳥鳥———李國修的異想世界》書中。他解釋說:身為鳥人,要強調的是人有做夢的權利,人也有嚮往自由的能力。對於劇場,李國修的劇場大夢,是希望成立200個全職人員的專業劇團,並且興建觀眾席次超過1500人的劇場。但經過20年藝術環境的挑戰,「現在,離夢想的距離好遠」李國修感嘆。但是,這位堅信「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的劇場鬥士,豈會輕言放棄。即使台灣的文化環境培養得不足夠,李國修仍抱持著旺盛的使命感來經營劇團、傳遞表演藝術。「台灣走了50年經濟,卻空了50年文化」,他說,即使距離理想的願景,還有漫漫長路,「但我仍會繼續走,也會帶著一群人一起走」,他的眼神閃耀著信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