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裡的浪漫與古典 莎士比亞的知音 梁實秋

張惠文 |2008.05.24
2727觀看次
字級

梁實秋對中國文壇具有多方面的貢獻,包括對英國文學的學術研究、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以及推廣英語教學。他的文風上承唐宋,下擷晚明,旁取英國小品文的從容灑脫,不僅可見作者的廣博見識與文筆功力,其莊諧並作的風格更能見其真情、創意與豁達。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中國文學浩瀚的長河裡,梁實秋是五四文學的驚濤,最高的奇峰之一。梁實秋早年在海外組「大江會」,繼而參加「新月」,和左翼作家展開論戰,對文學作根本的省思。此外,他窮畢生之力在西洋名著翻譯、文學評論,以及文學創作等方面的貢獻,亦將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獲致永恆的肯定。

古典頭腦,浪漫心腸

詩人余光中在《秋之頌》一文中形容梁實秋是:「胡適的同道,徐志摩、聞一多的朋友,莎士比亞的知音,白璧德的弟子(白璧德,美國人,生於1865年,在哈佛大學講授法國文學及文藝批評,畢生致力於術研究,弟子遍天下),魯迅的對手、毛澤東的例証。當代人物之中,一身而兼這許多角色,恐怕也難找第二人了。」畫家何懷碩亦稱道:「在歷史的卷宗裡,梁實秋是現代中國文學先期承先啟後,貫穿中西,成就最卓越的少數大家之一。」

梁實秋原名治華,字實秋,筆名秋郎,清光緒28年(1902年)十二之初八日出生。1915年他進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求學,1923年畢業,同年九月,赴美留學。淵源家學給他以深厚的中國古文底子,留學生涯又使他精熟西方文學,於是他學貫中西,套一句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是「古典頭腦,浪漫心腸」。1926年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旋及歸國從事教育工作,歷任東海大學、復旦大學、光華大學、中國公學教授。後被英國大學贈與名譽博士。

 梁實秋是五四運動以後,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的一個忠實代表。他在《談聞一多》一書中,描寫在美國留學那一段日子,以及和朋友創立「大江會」的緣由。1924年,梁實秋與聞一多、羅隆基以及其他愛國青年在芝加哥大學附近的小旅館中,寫下成立「大江會」的宣言,把愛國的情懷訴諸文字。這充分反映了1920年代留學生愛國的精神,以及在海外寄人籬下種種悲哀的心情。這種自五四以來中國留學生一脈相承的愛國情操,梁實秋堪稱是一個卓越的代表。

但,他不像有些留學生,愛國有餘,用功不足,梁實秋札實地治學,以致在文學史上,斐然有成。二十世紀的知識份子,情緒多半超越理智,很難冷靜地看中國政治的現實。梁實秋卻始終堅持立場,冷靜且理智,未受馬列思想迷惑。他主張改革而非革命,這點主張他始終未變,他不是瘋狂的民族主義,也非全面否定中國過去的禮教,他與現實政治一直保持距離,並且在文學的領域裡默默耕耘,忠於自己的志業而卓然有成。(圖說:1979年美國漢學倪豪士教授,應遊與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共進晚餐. 本報料照片)

活生生的現代文學史

1927年,27歲的梁實秋與程季淑結婚,後生一女。翌年,任上海暨南大學(民國七年定為國立)外國語文系主任,講授「文藝批評」等課程;並兼任上海「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版編輯,經常以「秋郎」筆名發表小品文,後來結集出書,那就是《罵人的藝術》這本書。1921年起,梁實秋陸續任教於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之後再轉往四川重慶市,一面任教,一面負責國立編譯館的工作。抗戰勝利後,梁實秋回到北京。當時胡適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得知他回來後,非常高興,立刻聘他為北京大學英文系主任。過了兩天,胡適請他吃飯,師範大學校長袁復禮「請求」他到師範大學任教,梁實秋在盛情難卻下,於民國35年8月,擔任北京師大英語系教授。1948年12月,梁實秋南來香港,然後轉往台灣,任台灣大學教授及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因背部長期疼痛,辭掉台灣大學的課程,專任師大的工作。

梁實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見證,從民國6年的新文學革命,他就活躍於文壇,曾與胡適、徐志摩、沈從文、聞一多、羅隆基、潘光旦等人共創「新月月刊」。

「新月月刊」並沒有標榜什麼,各有各的思想路數,各有各的研究範圍,他們反對一切派別、主義,而創作思想所標榜的兩大原則就是「健康與尊嚴」。梁實秋刊登於「新月」初期的小品文,已是精瑩可喜,而他對英文造詣亦深。可以說,梁實秋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目擊者、參與者,也是一部活生生的現代文學史。

「雅舍小品」引人注意

在當代中國的作家中,梁實秋的散文,實在是一個名手,風格清新,描寫雋永。抗戰期間,梁實秋在重慶。五四大轟炸那一年,他疏散到北碚鄉下。吳景超、龔業雅伉儷也一同疏散到北培。景超是他清華同班同學,業雅是他妹妹亞紫北平女大同班同學,他們合資在北培買了一棟房子,房子在路邊山坡上,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地點十分荒涼,沒有門牌,郵遞又不便,但梁實秋卻十分偏愛。有一天晚上,景超提議給這棟房子題個名字,以資識別。梁實秋想了一下說,「不妨利用業雅的名字名之為『雅舍』。」第二天他們就找木匠做了一木牌,用木樁插在路旁,由梁實秋大書「雅舍」二字於其上。雅舍命名緣來如此,並非如某些人之所誤會以為是自命風雅。

當時梁實秋的朋友劉英在重慶主辦「星期評論」,邀他寫稿,言明係一專欄,每期一篇,每篇二千字。每寫一篇,業雅先睹為快。梁所寫的文字,牽涉到不少他們熟識的人,都是真人真事,雖多調侃,並非虛擬。所以業雅看了特感興趣,往往笑得前仰後合。經她不時的催促,梁才逐期撰寫按時交稿。「雅舍小品」刊出後,引起不少人的注意,當時梁所用的是筆名「子佳」二字。不少人紛紛猜測子佳到底是誰?

好書不需要廣告

「星期評論」後來停刊,但「雅舍小品」仍然繼續寫下去,直到抗戰勝利之後,梁回北平,才把散見於幾種刊物的小品輯為一冊,交由商務印書館印行。但當時通膨嚴重,物價飛漲,「雅舍小品」始終未印成。38年,梁實秋來到台灣,時劉季洪主持正中書局編審部,有一天,他來看梁,問有無稿件待印,梁於是把「雅舍小品」二校校印交給他,很快就印出來了。

《雅舍小品》沒有廣告,梁曾質問正中書局一位店員,對方答:「好書不需要廣告。」這是事實,《雅舍小品》在讀者口耳相傳下,銷行50多版,香港台灣均有盜印本。《雅舍小品》續集及三集是應正中蔣廉儒之邀而編印的。第四集是承正中總編輯顏元叔及梅新之邀出版。

寫作散文 如行雲流水

梁實秋寫文章(包括《雅舍小品》)一般是不打草稿的。據韓菁清(梁的結髮之妻程季淑於1974年在美意外過世,隔年,梁與藝人韓菁清結為伉儷,當時梁72歲,韓50歲)生前接受大陸作家葉永烈訪問時表示:「他事先構思,打好腹稿,然後一氣呵成。」梁實秋的文稿字跡清楚,一般在寫畢後,個別處作點小修改,便可送去發表,他寫作散文,頗為欣賞蘇東坡的幾句話,即行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便常行於所當,常止於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中國傳統的文人小品以晚清為鼎盛;現代的小品則以「雅舍」為一絕。它的票房價值和藝術價值齊高。而今天,如果站在藝術的觀點來看,梁實秋的散文風格就是人格的反映,表面看來很平易、很流暢、很明朗,但他的平易是透過深刻體會的平易,那種流暢是密度極大的流暢,那種明朗是超越豐富的明朗。好像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其實是下過極深厚的功夫。

 梁實秋寫文章,擅長運用修飾法,其中以「誇飾法」,也就是吹牛,最讓人拍手叫絕。他在《雅舍》中謂:「幾天不吃肉,他就喊『嘴裡要淡出鳥兒來!』若真個三月不知肉味,怕不要淡出毒蛇猛獸來?有一個人半年沒有吃雞,看見了雞毛掃帚就流涎三尺。」整個華人地區要找一位最善於吹牛的人,恐怕就是梁實秋了。

有人說,梁實秋作品受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易明朗,流暢的背後有深度,充滿情趣韻味而又不賣弄學問、唱高調、或扳著面孔說教。所以讀他的作品,就如同聽一位溫厚的長者說些讓我們聽得進去而且很受用的話。

白話散文翻《莎士比亞全集》

梁實秋在翻譯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有關莎劇的譯作,背後還有一段故事。1930年12月,胡適在北平曾提出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建議,希望由當時深負盛名的文學家徐志摩、聞一多、陳西瀅、葉公超及粱實秋五人,以五年的時間合力譯成。然而,胡適的心願並未實現。此後,這項重任便落在梁實秋一人身上。經過36年的心血,梁實秋終於翻譯成《莎士比亞全集》,於1967年8月6日在台出版。譯文共40卷,計四百餘萬字。這是中國翻譯史上的一件大事。

台大外文系教授侯健曾在一篇「風格與堅持」中指出:「梁先生在翻譯上所下的功夫,如莎士比亞全集、英國文學史,準確度相當高,每部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也有學者認為:梁氏翻譯莎劇雖然準確度相當高,但合乎文藝的部分較少。也就是說,梁氏忠實的把莎劇譯出,但是,卻造成行文不暢。梁氏在序言中就提到,翻譯莎劇的必然條件,第一就是「信」;因此他忠實的程度幾乎到了連字句結構都翻到了,其次,他特別強調要用「白話散文」來翻,而莎劇大部分是用無韻詩寫成的,若硬翻成中國的詩句,可能我們今天就無法深刻地認識莎劇了。事實上,梁氏的譯文雖有因忠於原文而不順暢的地方,但仔細唸得話,不難發現順暢的句子遠遠超過不順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存真,莎劇中有關「黃色字句」的部分,梁實秋也全部照翻。這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今天我們看此事,會覺得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可是在四、五十年前,有哪位學者膽敢如此做?不被人罵死才怪,梁實秋在當時有如此主張與做法,是非常值得人敬佩的。

完成巨著 歸功「傳奇的戀愛」
(圖說:梁實秋與韓菁清1975年結婚.聶華苓提供)
步入晚年的梁實秋,在韓菁清的精心照料下,筆耕不輟,此時他糖尿病日重,力避甜食,也減少應酬,但是,卻在紙上設宴,寫起《雅舍談吃》。《雅舍談吃》並非介紹菜譜,而是梁實秋熔歷史、文化、食道、知識於一爐,篇篇都是小品,堪稱是梁實秋「吃」的回憶錄。晚年能有這樣的興致,津津樂道於「吃」的文化,足見他的心情是何等愉悅。他還寫了《雅舍雜文》以及《雅舍散文》上、下兩集。

梁實秋晚年最大的工程是致力撰寫二百萬字的《英國文學史》,分三卷,由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主持的「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印行。另外,還編成與之配套的三大卷《英國文學選》,前後耗時近八年時間,個中滋味,外人難以得知。梁實秋在《英國文學史》序言寫了一段話,透露其中的難辛,他說:「遲暮之年,獨荷艱巨,誠然是自不量力。歷經七載有餘,勉強終篇,如釋重負。」

梁實秋寫這套巨著,主要因素在於,多年來,他在大學講授過幾遍英國文學,累積了若干講義札記,久已想加整理,編寫為一部中文的英國文學史。這是他多年的心願。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長期為糖尿病所苦,仍能完成如此浩大艱巨的工作,認識他的人都說,要歸功於他與韓菁清那段「傳奇的戀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