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也有壓力? 耳垢告訴你

 |2020.02.21
1582觀看次
字級
圖說:鯨魚悠游大海。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人類大量的捕鯨、海洋活動,一直以來都影響著鯨魚的生活。但是要如何判斷鯨魚是否感到壓力大呢?科學家找到了新方法:鯨魚的耳垢,並將「耳垢」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鯨魚的耳垢是由脂肪和蛋白質所組成。然而,鯨魚的耳垢長年積累後,會成為一根長條的柱狀物。待鯨魚死後,這根耳垢其實可以透露非常多訊息。

首先,是鯨魚的年齡。如果將鯨魚的耳垢橫切,就會發現一層一層深淺不一的環狀結構。這些「環」,就像是鯨魚的「年輪」。淺色的環,形成於夏天海洋食物充沛的時期;深色的環,則是冬天海洋食物匱乏的時候形成。計算耳垢的環數,就可以推測出鯨魚的年紀。

●發現耳垢更多祕密

然而,科學家的企圖心不只於此,他們還想從耳垢中挖掘更多祕密。除了鯨魚的年紀,有科學家透過分析耳垢的化學組成,在1960年代形成的耳垢成分中發現殺蟲劑DDT和阻燃劑。

這次,來自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鎖定研究耳垢中的「皮質醇」(cortisol),並且將他們的「耳垢」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皮質醇是什麼?皮質醇是哺乳動物感受到壓力時會分泌的一種化學物質。

研究團隊在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幫助下,挑選3種鯨魚──座頭鯨、藍鯨和長鬚鯨──共計20隻鯨魚的耳垢做為分析對象。這些鯨魚生存時間橫跨1870年至2016年,共計 146年的時間。

研究團隊分別為這 20隻鯨魚,繪製專屬的「鯨魚生命壓力曲線」圖,幫助人類從中就能看出鯨魚的壓力值。

1920-1930年代:研究團隊發現,鯨魚體內的皮質醇濃度在1920至1930年代出現一個高峰。當時,北半球的捕鯨業正逐步興盛,約有5萬隻長鬚鯨、座頭鯨和藍鯨被捕撈上岸。

1960-1970年代:戰後,約1960年代左右,是鯨魚生命壓力巔峰。當時,是商業捕鯨的全盛時期。

在1970年代中期:許多政府下達了禁止商業捕鯨的命令,座頭鯨、藍鯨、長鬚鯨的捕獲量降低了75%,研究中的許多鯨魚也在這個時期出生。這短暫時期,是鯨魚最悠游自在的日子。


圖說:鯨魚悠游大海。圖╱資料照片

1970-2016年:不久後,人類雖然暫停捕鯨,但是海上的商業活動又多了起來。大量船隻活動發出的噪音、聲納,讓鯨魚們的壓力再次上升。

●隱形的壓力兇手

大量的商業活動產生的噪音,在1970年代後成為鯨魚壓力的元兇。這些證據都在表示:人類的行為確實會在壓力層面影響鯨魚,包括直接致死的捕鯨行動和非致命的噪音都是。

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特倫伯(Stephen Trumble)指出:「自從科學家可以由測量耳垢中的皮質醇了解鯨魚的壓力變化後,人們可以清楚看見人類活動對鯨魚的影響,包括捕鯨和噪音。我們完成了研究,現在該由政府決定是否採取行動保護鯨魚們。」

協助這項研究的博物館鯨魚策展人薩賓(Richard Sabin)也提醒人們博物館收藏的重要性,他分享道:「這就是博物館收藏重要的地方。每年,新的分析技術都會讓人們有機會從博物館的舊收藏中發現新資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