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因應疫情的口罩經濟

 |2020.02.21
2608觀看次
字級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台灣疫情雖然相對輕微,卻引發「口罩之亂」。政府先對口罩限制出口並徵用,再以便利商店與藥妝店限量釋出;並擴張產能,需求反而有增無減。於是改採「實名制」,每人每七天向健保藥局憑健保卡限購二片,近日再增加三百多個衛生所;但從排隊人龍看出供不應求問題依舊存在。

若考量延後開學,以及民眾調整行為,減少外出,宅在家裡,而有效減少部分需求的影響,即可知實際上口罩是「嚴重短缺」。因為從個人角度來看,每人每七天才用二個,等於一個口罩要用三、四天。從整體來看,群聚感染風險最高的上班族(從使用大眾運輸工具通勤,至室內工作場所與他人密切互動),最需要口罩卻無從取得口罩,反而退休族、家管者外出排隊領取口罩,增加感染風險;而為防範感染而戴口罩領口罩,形成「最需要口罩的人沒有口罩,不需要口罩的人有口罩」的「逆選擇現象」和浪費。

在中部發生「死亡後確診」的案例之後,以及下周學生開學可能增加群聚感染風險之虞,政府應深切檢討如何改進口罩的供需制度,建立一套「口罩經濟學」。

因應疫情應該由專業的醫界出來講話,才能抑制恐慌。如在疫情爆發時,若先由醫界提出「病患才需戴口罩」、「勤洗手比戴口罩更能防範接觸感染」之類的專業呼籲,民眾自然會有「我OK,你先領」的包容性作為,即可減少恐慌性的需求。可惜政府官員帶頭宣布對口罩管制出口,強制徵用,反而讓敏感的民眾產生供給不足的憂慮,引發全民戴口罩的不正常(甚至浪費)現象。

最怕的就是群聚感染,因此政府的政策首要在於讓民眾「多用網路,少用馬路」,以降低群聚的機會和風險。實名制讓民眾排隊搶購口罩,並非明智之舉;更好的作法,就是「抓大放小」,由工廠直接配送至健保的各「投保單位」,則員工群聚的公司行號就有足夠的口罩可用,又不會增加超商、藥局的負擔,交易成本最低。更智慧的作法,就是除了製造業非親臨至工作場所之外,服務業或後勤、行政業務的員工,或學校、職訓機構、會展,可在家工作或在家學習,並善用網路資源或建置會議或教學App傳遞資料訊息,召開視訊或通訊會議或教學,可完全避免群聚感染的風險。

政府未能掌握大數據,也是一大缺失。如明明供不應求,經濟部卻只徵用二十九家口罩廠商,讓其餘五十多家廠商面臨有貨不賣變「囤積」,賣了又「抬價」的兩難之中。超商或藥局數量不足,也無法因地制宜。

最重要的是病毒疫情具有「外溢性」,既然是人傳人,對抗疫情應該無國界之分。就像鄰居失火,首要之務不是各自囤水,以應火燒過來時用,而是大家提水共同消滅火源,反而同蒙其利。否則火源無水可滅,坐任火勢失控,鄰居還是活在恐懼之中,囤水最終也徒勞無功,可見得自保未必符合共同利益。可惜政府未能體認疫情的特性,失去對中國大陸展現善意的機會。政府似可學習日本,在別人為難之際伸出援手;尤其現在疫情稍有緩解,如能趕緊伸出友誼之手,或許可以讓倒退的兩岸經貿關係有改善的機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