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基隆古砲台

文/林堯 |2020.01.20
4660觀看次
字級
二沙灣砲台的仿美式阿姆斯壯12吋前膛砲,左後邊為彈藥庫。圖/林堯
白米甕砲台風景秀麗,為所有砲台之冠。圖/林堯
大武崙砲台的洞窟營舍看來相當隱密。圖/林堯
本島最大的槓子寮砲台面積遼闊,環境清幽,圖為通往觀測所階梯。圖/林堯

文/林堯

基隆港因位處北台要津,向來有「台灣咽喉」之稱,在捍衛台灣北疆海域上,扮演極重要角色,加上附近一帶,昔日盛產的煤、金、銅等礦產豐富,四百年來,一直引起西方列強侵略之野心,更是歐亞諸國意圖染指之地。因此,烽火戰役不斷,留下一座座歷盡滄桑的砲台遺跡,默默的述說著砲聲隆隆的砲台歷史。

一、西荷時期(一六二六~一六六八年)

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占領台南安平之後,讓占領菲律賓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深感威脅。一六二六年五月,西班牙馬尼拉總督施爾瓦(Fernando de Silva)派軍征台,占領基隆港,在社寮島舉行占領儀式,開始興建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亦稱「雞籠大砲台」),為基隆砲台之濫觴。

一六四二年,荷蘭船艦進攻基隆,砲轟聖薩爾瓦多城,取代西班牙人統治北台灣、陸續在社寮島、荷蘭城(即今白米甕)等地興建防禦性堡壘。

二、鴉片戰爭前後(一六六八~一八四一年)

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鴉片戰爭爆發,台灣兵備道姚瑩奏議在台灣南、北各地建十七處砲墩及砲台,緊急強化台灣的海防,位於基隆者包括二沙灣砲台和三沙灣砲台,分別設置砲墩八座。這期間曾於基隆興建或修復的砲台有北荷蘭城、大沙灣砲台、二沙灣砲台、三沙灣砲台等。

三、清法戰爭前後

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六十八位琉球人遭風災漂至恆春,其中五十四人被殺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由,派兵大舉攻打台灣,清廷立刻調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督防,在羅大春協助下展開海防規畫,於基隆興建或修復毀於鴉片戰爭之二沙灣與三沙灣砲台,還有仙洞砲台及社寮砲台,以嚇阻敵軍。

一八八三年,清法因越南之爭引發戰爭,基隆海疆危急。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六月,清廷命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緊急搶建砲台,修建有基隆小砲山、大武崙砲台、獅球嶺砲台、月眉山砲台、暖暖街山砲台、和八堵砲台等防禦工事,準備長期對抗。

四、清末時期(一八八六~一九八四)

中法戰後,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台灣建省,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重新展開國防建設、部屬海域防線,積極聘請德國工程師鮑恩士(Baons)為顧問,於基隆、淡水、台南、高雄、澎湖等地陸續興建或整修十座砲台。其中基隆兩座,可能為基隆沙灣山頂砲台(二沙灣砲台或大沙灣的頂石閣砲台)以及社寮(今和平島)砲台,大大強化基隆海防實力。

由一八九五年日軍的戰鬥地圖及日軍偵察資料顯示,當時基隆有社寮、頂石閣、小砲台(二沙灣)、獅球嶺及仙洞等砲台。

五、日本時代

日本占領台灣後,鑑於基隆地理位置之重要性,於一九○三年成立基隆要塞司令部,積極於臨海險要之地興建砲台與要塞,以加強基隆港的軍事防務系統。一九○四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設基隆要塞指揮所,並在一九○七年改為基隆要塞司令部,加強各項防禦工事和設備。目前所知日本時代基隆要塞區主要的砲台有社寮西砲台、社寮東砲台、旭丘砲台(頂石閣砲台)、槓子寮砲台、深澳坑砲台、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木山砲台等。

四百年來,列強侵略的硝煙已遠,多數古砲台的遺跡也芳蹤難尋,歷歷在目的僅存二沙灣(海門天險)、大武崙、槓子寮、白米甕、獅球嶺等古砲台,可以讓我帶著平靜的思緒,尋著古戰場的遺跡,重溫那一段段悲壯的歷史,緬懷先人的艱辛。

本文參考:

❶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官網。

❷戴震宇著,《台灣的城門與砲台》,初版,台北縣,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一年七月。

❸劉敏耀,《蒼穹故壘,海門遺韻~基隆砲台手冊》,初版,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二○○○年八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