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達人】 王有德 植綠沙漠 淘金沙海

文/記者劉海、謝建雯 |2019.12.15
1711觀看次
字級
寧夏白芨灘林場場長王有德二十多年來帶領林場職工建設防護林屏障,庇護著黃河以及沿河萬頃良田。圖/新華社
王有德倒出在毛烏素沙地邊緣蘋果林中生長的蘋果。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海、謝建雯

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有一道南北長六十多公里、東西寬約三十公里的綠色屏障,靜靜守護著母親河黃河和銀川平原。這片綿延的綠洲,見證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記錄了一位傳奇人物四十多年的堅持與夢想。

他是王有德,他出生在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鎮一個回族家庭。曾經水草豐美的家鄉是他兒時的樂園,可隨著過度放牧,土地植被退化,風沙一天天逼近家園。十幾年裡,先後有二十多個村子、三萬多人被迫遷移……

「從那時開始我心裡就跟沙漠較上勁了,一定要把毛烏素沙漠侵吞的土地奪回來。」王有德立誓與沙漠抗爭。

一九七六年,王有德進入林業系統工作;一九八五年,他調任白芨灘林場副場長,面對的卻是一個尷尬的開場——林場生產已多年徘徊不前,職工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調走。

先治窮,讓職工富起來;再治沙,讓沙漠綠起來!深入調研後,王有德大刀闊斧實施改革:精簡後勤、實行工效工資、林業生產任務包產到人……改革當年,林場造林五千零九十三畝,創收人民幣十七萬元,實現了大逆轉。

為籌集更多治沙經費,王有德頂著壓力四處貸款創辦實體,利用冬季造林閒暇組織職工外出打工……沉寂多年的場子開始重新煥發生機。隨著林場「自我造血」功能增強,治沙造林事業揭開了新篇章。王有德開始帶領職工在流動沙丘固沙造林,向沙漠宣戰。

白天,他們頂著攝氏五十多度的高溫推沙平田、挖坑種樹,晚上就住在沙窩中搭建的帳篷裡點著蠟燭找問題、想法子;寒冬臘月,為了搶抓樹苗灌冬水的時機,他們日夜吃住在水渠邊……

昔日荒灘換上了綠裝

治沙的人說,養個娃娃容易,在沙漠裡種棵樹難。千辛萬苦栽好的樹苗,常常一夜之間就被風沙埋葬。王有德和職工哭過鼻子流過淚,但活兒還要做,樹還要栽。風沙不停摧毀辛苦栽下的樹苗,他們就不停補種,直到樹木連成片,把流沙牢牢鎖住……

一次又一次,他用那雙長滿老繭的手刨開砂土,看苗根扎好了沒有。長年累月,指甲縫裡鑽滿了摳不出、洗不淨的陳年舊土,身上是抖不盡的沙子。

草方格沙障是每一位白芨灘人必練的「基本功」。年年歲歲,白芨灘人用不懈的堅持編織出漫無邊際的草方格地毯,罩住了滾滾流沙。草方格上,沙生植物茁壯成長。曾經風沙肆虐的沙地,成為物種豐富、生態優良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來到白芨灘快三十年了,親眼看著沙漠綠了,我們的日子愈過愈紅火了,沙漠也可以成為『聚寶盆』。」李桂琴難掩喜悅。

五十歲的李桂琴和丈夫吳敬國都是林場職工,二十多年前「窮得差點兒連婚都結不了」。如今,他們養了五百多頭奶牛,承包了四十多畝果園和苗圃,還經營著四座設施溫棚,家庭總資產達到人民幣三百多萬元。

二○一四年,王有德募集資金發起成立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五年來,基金會在這片荒灘上建成了擁有四十多個樹種的生態植物園,占地二千多畝的防護林,栽樹一百多萬棵,生態治理七千多畝,昔日荒灘換上了綠裝。王有德說:「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要在治沙播綠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