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31】隨堂開示錄 47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14禪無所不包 7-3大師與于丹教授對談

星雲大師 |2019.12.12
3105觀看次
字級
2008年10月1日,星雲大師邀請「百家講壇」、「揚州講壇」四大名家到佛光山,與大眾分享所學。由左而右分別為王邦維、翁思再、星雲大師、于丹、康震。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2008年10月1日,星雲大師邀請「百家講壇」、「揚州講壇」四大名家到佛光山,與大眾分享所學。由左而右分別為王邦維、翁思再、星雲大師、于丹、康震。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14

禪無所不包 7-3

大師與于丹教授對談
時間:2012年7月23日
地點:佛光山電視中心攝影棚

于丹教授:所以,現在就是要用這種共生、共存、眾生和諧的思想去要求。有些人認為這個理念是崇高的,但是這種崇高的理念,往往跟我眼前的利益是相衝突的。您剛才講到,對孩子要因材施教,但是父母的眼光是最不客觀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別家的孩子好,這樣的想法,只會讓小孩愈來愈辛苦。現在有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哪裡是起跑線呢?過去以為是小學教育,現在已經提前到學前班教育,後來再提前到幼兒園教育,現在已經進展到胎教了。很多的媽媽,肚子還沒有鼓起來,就開始拿錄音機放音樂,給肚子裡的胎兒聽。因此,現在的小孩子,還沒有來到人間成為一個獨立生命的時候,就已經在競爭了。

大師:現在的父母要有客觀的教育,比方說,我記得過去社會流行一首歌〈哥哥爸爸真偉大〉,我認為應該要改成「爸爸媽媽真辛苦」,讓小孩知道,父母為了我的學費,那麼苦心張羅;為了我的一頓早餐,那麼起早待晚,我要感恩圖報,感謝爸爸媽媽的辛苦,知道父母真是偉大,這樣子,他的感恩心才容易生得起來。
不要用功名利祿的教育來教育小孩,應該讓兒女學習接受。過去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子女就像是一株幼苗,在成長期中,有一點曲折、挫折,經過一些痛苦才會成長茁壯,對於這樣的教育要有研究。像現在,我們的人間佛教,辦有童軍團、兒童班、青年團、青年會,他們來到這裡,跟我們相處一段時間後,回家就不一樣了。很多家長反映,我的小孩不同以往了,這就是人間佛教的教育,讓小孩學習要對人好,不是光求自己好,個人不能單獨存在,要有好多的人,大家一起存在,心中沒有人是不行的。


于丹教授:但是現在有個問題,他們來參加童子軍的時候,吃住都在一起,每天一起學習功課,會知道要分享、要對人好。但是一回到家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又告訴他:「你只要好好讀書,不必洗碗、不必洗襪子……」所以孩子就會認為,他的使命就是讀書,不需要對人好。這要怎麼改變這種情況?


大師:過去所謂「嬌養忤逆兒,棒打出孝子」,是現在的教育出了毛病,才會一直說沒有效果,當然獨生子女也造成了這樣的情況。補救的方法,我想還是要從教育著手。舉個例子說,現在的小孩子不叫爸爸、媽媽,要出門上學不開口,回來也不開口,好像和父母有仇一樣。從事教育的人,像我在世界各地辦中華學校,我就讓小孩子回去後,一定要叫爸爸、媽媽,第二天我會問:「昨天回家有沒有叫爸爸,有沒有叫媽媽?」甚至於有時候,他的爸爸哪一天過生日,蛋糕一個也不是很貴,就讓小孩拿一個回家,「爸爸!你今天過生日,我請你吃蛋糕。」當然爸爸就很開心,說:「不得了!我的小孩從來不曾這樣待我,怎麼現在知道要為我做生日,請我吃蛋糕?」人間佛教的教育,是增進家庭、社會和樂,促進真善美的教育。如果沒有這些教育,小孩怎麼會好呢?等於沒有這些肥料,就成長不起來了。


于丹教授:其實您說的這種家庭倫理教育,跟中國其他的古典哲學都是相通的。孔子在《論語》裡面也講,一個人最早的一個階段,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倫理的教育;第二階段,是「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是社會的教育;最後的階段,「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所以要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裡,怎麼樣做一個人先做好,等有了行為規範,再去讀書本的知識。
我們現在就是孩子太小出去讀書,把前面兩段最必要的教育忽略了。甚至《弟子規》上說的:「出必告,反必面。」出門說:「爸爸、媽媽我走了。」回來見了面,打招呼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所有這些最基本的東西現在都丟掉了。
其實我們現在要做的很多事情,是回到幼兒園做基本的事。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又因為太久遠,裡面有很多東西,就覺得跟現代的理念有衝突。比如說,執著是好是壞?一個人如果放下執著,又怎麼發憤努力?又如汲汲進取和知足常樂,可以平衡嗎?


大師:于丹教授,我實在告訴你,我是沒有讀過書的。少年的時候貧窮,沒看過學校,進入到寺廟,以為可以讀書了,結果寺廟也不准讀書,天天叫我們閉眼睛,不亂看,說這是修行。後來發覺到這也不錯,不看人,就看自己、看心,向內看。這才發現自己的內心嫉妒、瞋恨、怨懟、貪欲,很骯髒,不改不行,不改不像個人啊!所以要自我覺悟、自我教育。我們不要等別人來教育,老師也不能時時刻刻跟隨在身邊,要自己教育自己,時時自我注意,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于丹教授:您提到了一個教育很基本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得到的都是外在的知識,但缺少內心的覺悟。知識只是一個系統,但覺悟其實是自己生命的一個根,怎麼樣能夠內外去結合很重要。所以,現在有很多孩子向內尋找,但是找不到答案,特別是在成長的過程裡面,他很想要善良,比如他要放下執著,但是他的同學比他執著,總是考試成績在他前面;他的父母比他執著,總是要求他去考第一名;他的老師也比他執著,因為他考得好不好,關係到升學率,關係到老師的評價,所以很多人都告訴他,你要執著去做第一名,孩子就納悶,我如果放下執著,是不是就不發憤圖強,不繼續努力了呢?


大師:我本來是一個窮小子,現在可以說幾百、幾千個青年跟隨我,他們不要待遇、不求名位,可是做的事情比別人更多。為什麼?因為他是服務,他是為人,他有成就感,犧牲享受,享受犧牲。所以我覺得現在一般的青年,功名利祿的心太濃太重,讓自己很煩惱。要學習無求,太陽它不求人,不是每天放光嗎?大地也不求人,每天任你行走。我們要像太陽、像天地,要無私,要貢獻給人,貢獻給人才能大,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我常講,你的心能愛一家的人,就可以做家長;可以愛一個村莊的人,就可以做村長;可以愛一個縣的人,就可以做縣長。因此要想做多大,先問你的心量有多大,並不是外在的財富多、地位高就大,這大不起來的,要心量大才偉大。(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