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哆!哆!哆! 三代木魚之家 經典傳世

曹麗蕙 |2019.11.14
10374觀看次
字級
走過三代傳承的「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至今已製作超過十萬顆木魚。 圖/記者曹麗蕙
張平見、張華龍父子對木魚有深厚情感,攜手為木魚產業打拚。圖/記者曹麗蕙

影片來源:Youtube/影巷26號 授權使用/「心的引領者」-專訪木魚工藝

【記者曹麗蕙苗栗報導】一踏進位於通霄的木魚工廠,映入眼簾的是老藝師們各司其職,有人用仿模機磨出粗胚形狀,有人拿著器具挖洞,另一邊則有老師傅手持雕刻刀細膩雕出龍魚圖紋,他們一刀一槌刻畫著莊嚴法器,盼助修行者在每一槌的梵音聲響中,精進佛法。

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華龍手持木槌「哆!哆!哆!」,邊敲擊調完音的成品,邊側耳聆聽它發出的聲響,滿意道:「好的木魚聲音能攝受人心,領眾專注念佛,達到心靈上的平和寧靜。」


圖說:走過三代傳承的「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至今已製作超過十萬顆木魚。圖/記者曹麗蕙

木魚養大 26歲接班回饋

「禾豐」從張華龍爺爺算起,已是歷經一甲子、三代傳承的木雕工藝廠,第二代張平見於一九七六年開始專攻木魚製作,主要外銷日本;十八年前張華龍回鄉接手木魚工廠,「是父母與木魚養大我的」,當時二十六歲的他十分感恩,決定奉獻自己給伴他成長的木魚。

木魚是佛門重要的法器,體內挖空,魚口出音,僧信二眾常擊節木魚誦經修行,取魚形是勉勵大家修行時,要學習魚「畫夜不合目」,為法忘軀、精進不懈。張華龍分享,宋代木魚稱為魚梆或魚鼓,掛於齋堂上傳聲集眾,到了明代才出現魚身圓形的「彌團形」造型,而其上的雕刻以龍、魚紋圖騰為主,除了精進、吉祥涵意,也帶有魚躍龍門、化凡轉聖的隱喻。


圖說:七十四歲的張平見,本身也實踐木魚精進意涵,直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把握當下,今天一定會比前一天進步!」,圖為他手持器具,進行挖洞工序。圖/記者曹麗蕙

22道工序 調音功力最難


張華龍表示,好的木魚聲響其實因人而異,「每人相應的木魚聲不同」,但在寺院道場中傳聲要洪亮悠長,讓聞者「悅耳、舒服」,尤其在法會誦經中,更要起領眾作用,「敲木魚並非只是行禮如儀,希望在每一記木魚聲響中,能幫助修行者攝心一處,把心安住在木魚聲音上,進而有所感悟、突破。」

木魚常取材自樟木、欅木、黃檀木等,工序從原木裁切、仿模機成形、開口挖洞、表面磨平、畫線雕刻、挖音箱、陰乾靜置、調音等共二十二道工序,「因木材含油含水,需自然陰乾揮發,讓毛細孔縮小,木質才會結實,聲音才會洪亮」張華龍表示,製作加上靜置時間,少則要三個月,多則要五年才算完工。


圖說:來到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可以看到許多老藝師各司其職,用心在不同工序中,圖為藝師一刀一畫細心雕刻。圖/記者曹麗蕙

「調音」是當中最難工序,也最看得出師傅功力。張華龍直言:「全球木魚調音師不超過二十位,主要分布在台灣、中國大陸和日本」。由父親張平見引進門,習得調音技藝,再加自己努力修藝的張華龍,現今身負調音的重責大任,他強調,「木魚要做出聲音不難,難的是無論高、中、低音都必須能調出悅耳聲音。」因此他常會拿著工具調整木魚開口大小的深淺厚薄,找出最佳共鳴音質。


圖說:四十四歲的張華龍認為「好的木魚聲音能攝受人心,達到心靈上的平和寧靜。」圖/記者曹麗蕙

他認為每顆木魚都像是人,必須「因材施教」,讓每顆木魚都能「適性發展」,「每顆木魚材質不同、音箱構造與乾燥時間不一,必須針對它們當下的條件、特質,調出最適合的聲音」,他滿足笑說:「每當我做到歡喜、好聽的聲音,內心中真的會很開心,那種喜悅絕非金錢可比擬!」

有個夢想 提升木魚地位

然而,對張華龍來說,他內心還有一個夢想,就是提升木魚地位。他說,「木魚看似簡單樸實,多是躺著被敲擊,所以在眾人眼中常被忽略」,他為木魚深感不平,直言「木魚一點也不簡單,不僅製作上需二十二道手工工序,本身也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意涵,值得大家重新認識。」

張華龍細數,除了弘揚佛教上的教化意義,讓人看到木魚能心生精進之心,木魚在不同文化也具不同功用,例如日本人往生時,會請出家人誦經超渡,之後木魚會隨往生者一起火化,像是承載最後一哩路的祝福。此外,木魚精美的雕刻也展現出工藝之美。

他幽幽嘆道:「老藝師逐漸凋零,木魚藝師地位不受重視,新生代看不到前景、習藝後又不見得能溫飽,投入傳承者已愈來愈少」,對木魚有濃厚情感的他,深深企盼透過發揚木魚的文化內涵,能讓更多人體會木魚之美,進而讓日落西山的木魚產業,有朝一日能再現曙光。


圖說:張華龍介紹目前工廠最大的木魚,取材樟木,寬約三呎半。圖/記者曹麗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