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金剛經講話第一 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❷

星雲大師 |2019.10.12
1971觀看次
字級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五百羅漢圖之觀舍利光/南宋/周季常 /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藏

文/星雲大師

講話

二、供養諸佛,不如無心

佛陀以自己因中修行,親承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之功德,與受持、讀誦此經之功德相校量,持誦此經功德之廣大,遠非前者所能及。

前文已明示,持誦此經能消先世罪業、能證無上菩提,有此兩大不可思議之果報;今則以福校慧,再度明示持誦此經功德之無有邊、不可稱量。

佛陀自言,於三大阿僧祇劫中,供養承事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供養,約之有四事,即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在《海龍王經》中,提及究竟之供養:

時,海龍王問世尊曰:「其有人以華香、雜香、擣香、繒蓋、幢幡、伎樂、衣被、飯食、床臥、病瘦醫藥,供養如來,寧應供養不?」

佛言:「龍王!隨其所種,各得其類,此之供養,不為究竟。離於垢塵,植於德本,逮至賢聖,心之解脫。不為無德,不至無上。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何等四?不捨道心,植諸德本;心立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淨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四,尊敬如來為供養也。」

菩薩應以入深妙法、嚴淨佛土等方式,來尊敬供養如來。《金剛經註解》說明道:

「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是故供佛功德,雖百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恆沙,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也。末世人徒知事佛,而不知佛究竟處,盡在此經。捨經,何從而得?

「供養諸佛,事屬有為,果報仍可思議計量;受持般若,功屬無為,故不可稱量勝數。菩薩行福慧二施,欲具足第一波羅蜜,應以無住離相為第一希有功德。」

有一天,須菩提於山巖中靜坐,不久,身邊飄墜七色的天華,異香四散,空中並響起梵音歌詠。尊者見此異象,問道:「空中雨花梵樂,詠歎者是誰?為何事,現此勝妙之象?」

空中答語道:「吾是帝釋,尊重恭敬供養尊者善說般若。」

須菩提問:「我未曾說一言一字,為什麼你歌詠讚歎呢?」

帝釋答道:「如是!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

頃刻間,又雨天華、詠梵唱……

須菩提心無所住,清淨如虛空,與深妙法性相契,本非概念言說可思、可議,故感天華樂詠讚歎供養。耳目心意若不被妄相所轉,「無心道人」眼所見皆新雨山色,耳所聞無非是宣流法音,身所在處皆是七寶莊嚴之地。

三、末法眾生,狐疑不信

佛陀說道:於後末世,若有人受持、讀誦此經,如果一語道盡其所得功德之廣大,恐人難信,反生疑惑。經文行此,佛陀已作五重校量,包括兩次外施(見第八分、十一分),兩度內施(見第十三分、十五分),一番佛因(見前文,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以七寶、身命以為校量,不過是略顯持誦者的功德百千萬億分之一而已,心著小法的凡夫、二乘,聞此已難信受誦持,更何況佛陀若是具說般若之功德,凡夫、二乘者,非但不信,反而更加深其猜疑,心生昏昧猶豫。

據傳狐這種動物,其性多疑,冬天渡過冰河時,且走且聽,冰下水無聲即進,有聲即退,進退不一。佛陀以狐性多疑,譬喻末法眾生信根怯弱,聞般若勝福,狂亂不信,以致謗法獲愆。因此,佛陀不過隨事便舉,或以三千大千七寶,或如須彌寶聚等校量,略說般若一、二功德,如經文所云:「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學佛者,信根應當堅固,不被天、魔、梵及世間根塵所壞。所有的善法都是透過「信」所開發出來的,在《大乘百法明門論》中,信心所位居十一個善心所之首,《華嚴經》也說道:

信能捨離諸染著,信解微妙甚深法;

信能轉勝成眾善,究竟必至如來處。

清淨明利諸善根,信力堅固不可壞,

信永除滅一切惡,信能逮得無師寶。

信於法門無障礙,捨離八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眾魔境,示現無上解脫道。

一切功德不壞種,出生無上菩提樹;

長養最勝智慧門,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演說次第行,信樂最勝甚難得;

譬如靈瑞優曇華,亦如隨意妙寶珠。

佛陀深知眾生信心難立,不曉般若神通妙用的無邊功德。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禪師問道:「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是一隻野狐,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後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還請禪師示一轉語,以期能脫野狐之身!」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言下大悟,作禮告辭而去。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寺中大眾,到後山石岩下的洞內,以禪杖挑出一具野狐死屍,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五百世墮野狐身,只因一念昧於因果!吾人背離正道,終日茫茫走他鄉,百千種貪婪亂心,不信善法能冰消先世罪業,不信受持經教能破迷啟悟。其實,只要了知並深信般若性德,又何須向金佛、木佛、泥佛乞求福佑?淨心不逆,就如瓔珞莊嚴身心,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甘霖普潤萬物,如巨筏引渡彼岸。

四、果報巍巍,不可思議

佛陀在此分的結語,告訴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前文已略說受持此經的功德──能重業轉輕,消惡道之業報;能依此信德,獲證無上正等正覺。佛陀以無量珍寶施、身命施之譬喻相校,皆未能具說盡般若功德於千萬億分之一。般若非所思,更非所議,世間的稱量譬喻、計算都不能及。

智閑參訪溈山禪師,溈山問道:「聽說你在百丈禪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真的嗎?」

智閑答言:「慚愧!」

溈山說:「這不過是世間的聰明,對了生脫死,毫無助益。現在我問你一句:『什麼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智閑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許久,問道:「請禪師慈悲為我解說。」

溈山:「我知道的,那是我的,不干你的事;我若為你說破,你將來眼睛開時,會罵我的。」

智閑不得已,回寮翻遍所有的經典,想從中找尋答案,但始終不得其旨,這才了悟,文字非諸佛真心,因此發誓道:「今生再也不研究佛學了,做個參究本心的雲遊僧吧!」

智閑於是辭別溈山,到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有一天正在剷草時,偶然拋落的瓦礫恰好擊中竹子,發出清脆的一聲,智閑因而大悟,於是便回房沐浴,焚香遙拜溈山禪師道:「老師!您對我的恩惠勝於父母。如果那時您說破這個祕密,哪有今天的見性頓悟呢?」因此寫一詩偈寄給溈山禪師。偈云: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智閑禪師翻遍千經萬論,尋不著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自此不隨言逐句,返歸自心。我們學佛,如果只是一味希求勝境感應,貪求免難消災,就錯用心機。有相的福報,終不免五衰相現,生死流浪。入寶山,不應只取著泥塊瓦石,當取無價寶珠。就像六祖惠能初見五祖弘忍,弘忍開口問道:「你來求什麼?」

惠能恭謹作答:「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金剛經》不只是教我們降伏妄心,而生清淨心,更是一張成佛的藍圖,直教吾等懸崖撒手,佛與魔一時放卻,當下漆桶底脫。

潭州慧朗禪師初參馬祖時,馬祖禪師問道:「你來求什麼?」

慧朗曰:「求佛知見。」

馬祖道:「佛已超越知見,有知見就是魔。」

慧朗聽了,恭敬禮拜。

馬祖禪師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慧朗回答道:「南嶽!」

馬祖不客氣的指示道:「你從南嶽來,辜負石頭的慈悲,你應該趕快回去,其他地方並不適合你去!」

慧朗於是再回到石頭禪師那兒,請示道:「如何是佛?」

石頭答道:「你沒有佛性。」

慧朗滿懷疑惑:「蠢動含靈都有佛性,為什麼我沒有佛性?」

「因為你不是蠢動含靈。」

「難道慧朗不如蠢動含靈?」

「因為你不肯承擔!」

慧朗終於言下大悟。

我們若狐疑不信,不肯承擔,真是煞費佛陀示教的良苦用心。

習題

1.持誦《金剛經》應受人、天恭敬禮拜,為什麼還會受人輕賤?

2.須菩提尊者未說一字,為什麼帝釋要雨天華、詠梵樂的讚歎?

3.為什麼供養承事無量諸佛的功德,不及持誦《金剛經》的功德?

4.信心對我們的修行有何重要性?

+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