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隨筆】 探索紙本書的歷史 凱斯.休斯頓《書的大歷史》

文/王錫璋  |2019.10.06
2221觀看次
字級
書的大歷史。圖/麥田出版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過去幾百來來,我們認定的書籍樣子,就是藉由紙張上有文字或插圖,外表以書封、膠水裝釘起來,可以直立或橫躺在書架或桌面上。這樣小小的組合,卻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承載著一代代人類知識的精華,靠著書籍這載具的知識傳承,人類才能進步到今天這個樣子。

即使現在有所謂電子書,一般人所指的看書、讀書,還是指這樣的實體書。電子書發展至今,似乎還只取代部分傳統圖書的功能,學者專家所謂的「無紙的圖書館」,從一九八○年代,喊到快二○二○年了,傳統書籍的地位,還未被撼動下架。

增補書史研究資料

或許,這與書的源流,奠基於長遠的歷史有關。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書,雖只有千年左右的歷史,但若從書的構造元素「文字」、「載具」(紙或動物皮革等)、「製作」(印刷、裝訂等技術)分別講起,卻前前後後有六千年的歷史了。到了一千年前,各項條件的結合,才造就現代書型式的產生和逐漸發展。

一般寫圖書史的,大概很難兼顧這三大元素,特別是「製作」,牽涉到許多科學技術或印刷機的機器運作知識的,文史學者都難以入手。不過,凱斯.休斯頓(Keith Houston)最近出版的《書的大歷史》(The Book;A Cover-To-Cover Exploration Of The Most Powerful Object Of Our Time),卻是一本難得的介紹橫跨歐亞大陸、書的各種元素六千年來的歷史發展;特別的是,他著墨於書籍的印刷、裝幀及紙張製作的篇幅極多,全書近三百六十頁篇幅,填補不少過去寫書史方面所缺少的科技知識。

這本書也是少數從書的構成分項著手進行的書史研究,由書頁(即書的載具)介紹起,包括遠古時代,埃及人就知道用紙莎草製作書寫的載具,後來,紙莎草又被羊皮取代,這中間有何歷史因緣?然後,東方的中國又發明了以破布、纖維等材料做成的紙張;到絲綢之路的開闢,造成紙張的流傳全世界。作者對蔡倫的製紙方式和運作有詳細的解說和圖示。

其次,書的主要內容是靠文字和圖像,這牽涉到文字的發明,以及東、西方如何印製文字,將其呈現在書上,並流傳到各地的方式,這包括古騰堡發明印刷機、中國的畢昇發明了泥活字等。

此外有了文字還不夠,還有用泥金裝飾、美化圖案、圖像的書籍,以吸引更多民眾想閱讀,這樣的書如何從手抄本,演進到雕版、凹版、平版印刷及現代攝影的技術呢?凱斯.休斯頓告訴我們許多過去印刷機的演進過程。

最後一部份是介紹書籍的形式,主要是講歷代不同的紙張質料,書籍是如何被裝訂而成的?此即書的裝幀方式和技術,作者也著墨不少。

融合科技藝術文化

這本書有宏觀的眼光和範圍,全面彙聚各個時代的造紙、文字、繪圖藝術、裝訂等書籍各元素的發展,訴說著人類儲存知識的工具「書籍」,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雖然技術層面頗多,但也不乏許多動人的人文故事穿插其內,可以說是融合科技史、藝術史、宗教史、文化交流史等為一爐的圖書發展史。但既是《書的大歷史》,卻沒有將二十一世紀發展起來的各種電子書介紹入內,似仍顯不足和缺憾。畢竟,電子書雖還未成大業,卻也是圖書發展大歷史中的一環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