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聽音樂 阻礙創造力

潘楠慕 |2019.10.06
2121觀看次
字級
許多人認為,聆聽音樂有助專注。 圖/取自網路
男女性對溫度的感受不同,常常引發空調大戰。圖/取自網路

編譯/潘楠慕

許多人已習慣在學習或工作時播放音樂,一方面可以阻絕外界的聲音干擾,一方面認為這樣有助改善情緒、激發創造力。然而科學家研究發現,背景音樂不僅無法提升創造力,反而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扼殺創造力。

英國和瑞典科學家在《應用認知心理學》期刊(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寫作或繪畫時收聽各種音樂,無助發揮創造力。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耶夫勒大學(The University of Gavle)和中央蘭開夏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的心理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音樂實際上阻礙了創造力。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在安靜的房間裡完成了一些以激發創造力的語言解析問題,之後再讓同一批人在播放背景音樂時進行一次,這些音樂的型態各異,包括測試者對歌詞不熟悉的音樂、樂器演奏和歌詞熟悉的音樂。

測試者需要完成的任務是一些簡單的文字遊戲。例如,給參與者三個單詞,然後找到一個與所有三個詞相關的單詞,這三個詞都可以與其組合成一個常見短語或單詞。

測試結果顯示,發現背景音樂顯著地削弱了參與者完成與語言創造力有關任務的能力,或者稱為「創造性解題」(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能力。

作為對照,研究小組也測試了背景噪音的影響,例如在圖書館時會聽見的噪音,但測試結果發現,這些噪音對創造力的影響不大。

共同主持這項研究的蘭卡斯特大學麥克拉奇博士(Dr. Neil McLatchie)表示:「我們發現很明確的證據,與安靜的背景環境相比,播放背景音樂常會使人們的表現受到負面影響。」

研究指出,音樂會干擾大腦的語言工作記憶過程,阻礙創造力。至於圖書館的環境並非完全安靜,也有背景雜音,但不會產生負面影響,是因為為圖書館噪音呈現穩定狀態,不會干擾注意力。

此外,研究也指出,即使測試者對背景音樂相當熟悉,創造力同樣會被削弱。不管它是否引起了積極的反應,也不管參與者是否在聽音樂時學習或創作。

報告指出,研究結果顯示,一般對於音樂能夠提升創造力的觀點,其實有誤。無論音樂的型態是什麼,包括有無歌詞、熟不熟悉,音樂都會干擾創造性表現。

不過,聽音樂未必都是壞事。這項研究的主題是音樂對於創造力的影響,但其他研究也發現,某些類型的音樂,可以降低焦慮、改善情緒。聆聽「快樂的」音樂,也就是節奏輕快的旋律,有助擴散思考。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心理學系教授比曼(Mark Beeman)指出:「心情變好,或許能激發靈感,焦慮對創造性思惟沒有幫助。」

熟不一定生巧

品質影響成就

「一萬小時定律」是指只要持續努力,累積一定的時間後,任何人都能成為某項領域的專家,也就是所謂熟能生巧。但最新研究卻對這項定律提出質疑,認為投入的時間較多,不代表就能擁有比他人更出色的技巧。

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曾在他的作品《異類》(Outliers)中提出了這個定律,他認為,「一萬小時是個神奇數字,能創造偉大成就」。

格拉德威爾的論點,源自一項針對小提琴和鋼琴演奏者的研究,認為累積的練習時間愈長,技巧就愈高超。該研究指出,一流的小提琴家在二十歲前的平均練習時間達到一萬個小時。這項研究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艾利克森教授(Anders Ericsson)所進行。

然而,近來一項以小提琴演奏者的研究發現,一般水準的演奏者,練習時間和傑出演奏者相同,甚至可能更多,表現差距,可能來自教學品質、學習技巧和天分等因素。

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麥克納馬拉(Brooke Macnamara)表示:「多數人都認同熟能生巧,但這種觀點過於簡化。即使投入的時間相同,環境、基因和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都會使表現出現差距。」

麥克納馬拉教授重複了過去的實驗,把測試者分成最好、普通、較差三個等級。紀錄結果顯示,水準較差的演奏者在二十歲前的練習時間平均約為六千個小時,但是普通和最好的演奏者的練習時間幾乎相同,都是一萬一千個小時。

依據這個結果,麥克納馬拉教授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發表報告指出,三個等級的演奏者,表現差距並非完全來自練習時間。

他表示,熟能生巧的作用並沒有傳統印象中那麼大,一旦達到特定水準,練習時間造成的差距就愈來愈小,取決於其他因素。例如智力、體能狀況。

艾利克森教授指出,格拉德威爾當初引用他的一萬小時定律時,並未正確解釋,也導致後人的誤解。他表示,練習時間確實會決定未來成就,但除了練習的量,練習的品質也很重要。格拉德威爾引用他的研究時,並未明確闡述。

艾利克森教授進一步說明,除了練習時間,天賦更是決定表現的關鍵。至於所謂的天賦,指的是人類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而且能透過正確的練習加以提升。也就是說,熟能生巧依然有其依據,但更重要的是除了投入大量時間,更關鍵的是練習的品質。在各項領域追求傑出表現時,是否達到一萬小時並非關鍵,輔以正確的訓練更加重要。

男女適溫不同 引爆辦公室空調戰

研究指出,溫度不僅攸關體感舒適度,還能影響工作效率。科學家發現,空調溫度調高有助提高女性工作效率,低溫則有利於男性工作效率,但較高室溫為女性提升的效率,遠大於男性降低的工作效率。

依據刊載於《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期刊的報告,科學家發現女性的大腦在室溫較高時的運作效率更好。

該研究在德國進行,對五百名測試者在各種溫度下執行任務的能力進行測試。研究發現,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下,女性的數學和文字測驗表現更好,男性則相反。這或許可以解釋,許多穿西裝打領帶的男士,喜歡讓辦公室的溫度降低。

這項研究還發現,調高室溫讓女性獲得的效率提升,大過男性損失的工作效率。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室溫攝氏二十五度時,打字的錯誤率比攝氏二十二度時低。因此,在男女混合的工作場所中,調高室溫可讓整體工作效率提升。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金瑪教授(Boris Kingma)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研究指出,女性所適合的辦公室平均溫度大約比男性高攝氏三度,因為女性的代謝速率明顯低於男性,肌肉細胞較少,脂肪細胞較多,後者的活躍度較低,產生的熱量更少男性。因此,在室溫攝氏二十二度左右時男性感覺很舒適,但女性會覺得冷。

男性和女性對溫度的感受不同,甚至同性也是如此。因此,如何調整室內溫度的確是一門學問。專家指出,室溫的高低於上班族的產能影響極大,溫度較高的環境有助於創意思考,涼快的環境則能讓人在從事重覆單調的工作時,較容易保持清醒。如果室溫超過攝氏二十七度,數學計算與邏輯推演能力就會下降。

也因此,辦公室溫度的設定,不能一概而論。 英國調查發現,辦公日員工每年浪費百分之二上班時間爭執空調溫度,造成的經濟損失達一百三十億英鎊。在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情況下,決策者應該依據工作內容、男女比例加以評估,盡可能讓所有員工在最舒適的環境中工作,產生最佳工作效率,避免辦公室演出空調大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