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大甲專美 苑裡帽蓆盼正名

 |2019.08.16
3436觀看次
字級
藺草收割。圖/藺子提供
編草。圖/藺子提供
藺草帽半成品。圖/藺子提供

【本報苗栗訊】早年名聞全國「大甲帽蓆」曾是炙手可熱民生用品,但對苗栗縣苑裡鎮居民來說,以三角藺草編織的草帽、草蓆,應正名為「苑裡帽蓆」才對。依苑裡人說法,苑裡不僅是創編草帽發源地,更是草帽、草蓆的生產重鎮,只因當地沒有出口港,生產的草帽、草蓆以隔鄰的台中大甲為集散地,才被冠上「大甲帽蓆」之名。

一向視家鄉為帽蓆「原鄉」的苑裡人,對大甲帽蓆之名「不甘」,但北邊的通霄人也有意見,苑裡創編草帽,被視為地方帽蓆業開山祖師的洪鴛女士是通霄白沙屯人,後來嫁到苑裡,嚴格算起來,帽蓆發展不能不歸功通霄。

一九四九年以後,帽蓆業失去大陸市場,一度面臨產業危機,五○年代,因老總統夫人蔣宋美齡指示,國內中學生都戴上由藺草編製的童軍帽,使得帽蓆業生機重現;苑裡鎮的帽蓆老店「振發帽蓆行」裡,往年還有一頂獨特造型,鑲有眼鏡的草帽,這是蔣宋美齡當年特別訂製的款式。

藺編計畫 傳承不中斷

藺草工藝品生產,除草繩透過機器大量生產,其他製品都需手工。以藺草帽為例,看天吃飯的藺草,從種植到可提供編織至少需九十天,一根草到製成一頂帽子,經歷七道步驟,約十到十三工作天才能完成初步帽型。

苗栗縣苑裡鎮有近三百年藺草編織史,苑裡媳婦廖怡雅與先生李易紳二○一六年創辦「藺子」工作室,替藺草產業注入新活力,他們觀察,苑裡僅存使用逾半甲子二台草帽生產機具,已無技師可修復,產業恐面臨中斷危機,上個月在集資平台發起「藺編工藝復興計畫」,目標一百八十萬元添置新機具,有七百多人贊助,還不到一個月超過目標。

推展藺草文化,廖怡雅與李易紳夫妻都是七年級生,他們說,若沒人堅持傳承,五年、十年後可能就不見了,工作成立二年,從一開始合作四名工藝師,現與三十五名工藝師合作,去年起,更有平均年齡二十五歲在地青年,投入藺草種植、產品設計與編織教育。

苗栗縣苑裡鎮被譽為藺草編織的原鄉,對於編織成的草帽、草蓆,應正名為「苑裡帽蓆」。藺草收割。編草。藺草帽半成品。圖/藺子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