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教育】 輕觸、點擊、閱讀

文╱安雅.卡曼尼茲 譯╱謝儀霏 |2019.08.11
2034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 安雅.卡曼尼茲 (Anya Kamenetz)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首席特派記者。畢業於耶魯大學,曾入圍普立茲獎,獲《赫芬頓郵報》評選為年度教育改革者,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圖/八旗文化出版提供

文╱安雅.卡曼尼茲 譯╱謝儀霏

新手父母們,我在對你們喊話:習慣養成早在幼兒期就開始,通常會持續一輩子。研究指出,小時候大量使用3C的人,長大後可能還是會大量使用,當然,也會伴隨所有可能的風險。

想當然耳,幼年期是父母最能掌控孩子使用3C的階段,此時開始關注最為理想;小孩當然也在注意我們。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海瑟.柯克里安和她的團隊做的研究顯示,早在十二個月大、跟著父母看電視的小嬰兒,就已經比較會跟著父母的眼光看節目了。

正向的3C育兒,意味著協助孩子從小從3C學習。喬治城大學「早期學習計畫」的發展心理學者瑞秋.巴爾(Rachel Barr)指出,如果家長和小孩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指物說明、引導孩童注意力,那麼從3C學習的年紀可以往下推到六個月大。「當家長說『喔,那隻貓跟我們家的很像欸』其實就是在幫助小孩把螢幕上的資訊和現實生活連結,」巴爾說,「此舉確實引發學習。」

巴爾表示,只要能支持照顧者和孩童之間的正向互動,任何形式的3C都可以發揮教育功能、豐富生活。讓我再次強調:如果某種媒體形式──一本書、一首歌、一段YouTube 上的大型貓頭鷹影片、一種繪圖APP、一集《開心漢堡店》(Bob's Burgers)——都能增加照顧者與孩童之間的正向互動,對孩子來說,就是淨獲利。「光有整個書架的書不會讓你的小孩變聰明,讓小孩有參與感才能推動閱讀。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任何形式的媒體學習——甚至任何二維的符號。」巴爾這樣說。

莎拉.羅絲貝里.萊透(Sarah Roseberry Lytle)是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中心的推廣教育主任。他們的實驗室備有非入侵式的大腦造影裝置(看起來就像是美髮店裡的烘髮罩)。孩童還太小,沒辦法乖乖躺在傳統的磁振造影儀(MRI)裡不動,這款裝置就能讓研究者一窺孩童的腦波。看著這些大腦波形,他們可以證實,才六個月大的嬰兒就會主動想辦法理解口說語言,有點像在「預先排練」他們幾個月後將會用到的語音。對於如何能從3C有效學習,萊透和巴爾的看法如出一轍。「在可能的情況下,孩童應該和照顧者一起看影片,並將媒體經驗融入社交互動裡。」

善用3C學習

麥可.拉文(Michael Levine)和麗莎.根希(Lisa Guernsey)在他們二○一五年出版的書《輕觸、點擊、閱讀》(Tap, Click,Read)裡也談到這個主題。拉文是庫尼中心(Joan Ganz Cooney Center)研究員,這個研究分支機構隸屬製作《芝麻街》與相關兒童節目的集團。根希是位作家,也是新美國基金會的研究員,長期關注科技及早期學習。她的書《3C時間》(Screen Time)相當值得一讀。他們在《輕觸、點擊、閱讀》裡提出,若家長與其他成人共同參與,3C可以轉變成必要的工具,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部分是因為讀寫能力的基礎是背景知識。

3C也可以讓孩童有機會刻意練習特定的讀寫技巧,比方說辨識字母。一起看電視節目或使用APP,能讓家長對於協助孩子學習更有概念。

「小孩還小時,我們會一起看《芝麻街》或《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們》。」拉文說,「之後我會叫小孩指出道路標誌上的字母,或是要孩子像《芝麻街》裡的伯爵那樣念數字。」他建議,現在面對小孩的「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家長應該直接拿出手機查維基百科或YouTube,來滿足孩童的好奇心。

如果你用3C只是為了放空,你可能很難對共享3C經驗的策略買單。不過,也不見得小孩用3C的每分鐘都得如此;而且隨著孩子成長,他們的注意力時間會加長,也更有能力直接從媒體學習。只要時間合理,尤其是你之後有要和他們討論節目、遊戲或找到了什麼圖片,大可放心地讓他們自己用。

(摘自《螢幕兒童:終結3C使用焦慮的10堂正向數位教養課》,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安雅.卡曼尼茲

(Anya Kamenetz)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首席特派記者。畢業於耶魯大學,曾入圍普立茲獎,獲《赫芬頓郵報》評選為年度教育改革者,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專攻數位與教育領域,過去曾於科技產業權威雜誌《Fast Company》擔任記者。卡曼尼茲的文章散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雜誌》、《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她對於教育、科技與創新的報導屢屢獲獎,是美國知名的教育記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