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金剛經講話第一 實相無相四果性空分第九

星雲大師 |2019.08.11
2577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菩提尊者像/二○一一年台灣高雄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譯文

「須菩提!你以為如何?須陀洹能起這樣的念頭:『我已證得須陀洹果』嗎?」

須菩提回答:「不能的,佛陀!為什麼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聖者之流』,而事實上實無一法可入,因為已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心中沒有取捨的妄念,不隨六塵流轉,所以,才叫作須陀洹。」

「須菩提!你以為如何?斯陀含能起這樣的念頭:『我已證得斯陀含果』嗎?」

須菩提回答:「不能的,佛陀!什麼緣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已證初果後,還要再由天上至人間一度受生,才能斷除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然而事實上,他對五欲六塵已不起貪愛了,只是隨順無為真如之理,在這無為真如之理中,哪有往來之相呢?因為他已無往來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須菩提!你以為如何?阿那含能起這樣的念頭:『我已證得阿那含果』嗎?」

須菩提回答:「不能的,佛陀!為什麼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三果阿那含,已永斷欲界見思惑,與欲界已無因緣,因此不再來人間,所以才名為『不來』。但事實上,他的心中並沒有來與不來的虛妄分別,因此,才稱為阿那含;若他尚有證果之念,便是著了『不來』之相,就不可以稱為阿那含。」

「須菩提!你以為如何?阿羅漢能起這樣的念頭:『我已證得阿羅漢果』嗎?」

須菩提回答:「不能的,佛陀!什麼緣故呢?因為並沒有實存一法叫做阿羅漢,所謂的阿羅漢是斷盡三界見思惑,不再隨妄境動念,只是寂然如如,才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羅漢起了這樣的念頭:『我已證得阿羅漢果』,那麼,他就是還有我、人、眾生、壽者等法相的對待分別,就不可以稱為阿羅漢。

「佛陀!您說我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離欲阿羅漢中第一,但我並沒有起:『我已證得阿羅漢』的念頭。佛陀!如果我有『我已證得阿羅漢』的念頭,那麼,佛陀就不會讚歎我是歡喜修習無諍行的行者。因為我並不存有修習無諍行的心相,妄念不生,行而無其所行,所以佛陀才讚歎我是歡喜修無諍行的行者。」

原典

一相無相分第九①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②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③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④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⑤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⑥』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⑦,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⑧。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講話

從第七分佛陀以「菩提非證得非言說」,破除吾人對佛、法二相的執取;延續至第八分講解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受持、讀誦之功德勝於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第九分則從勝義諦的立場,大力駁斥有惑可斷、有果可證的求取。對於第九分實相無相四果性空,我用四點來說明。

一、無惑斷,無四果證。

二、離諍論,得三昧味。

三、滅習氣,人中第一。

四、無想念,住寂靜處。

此分通過佛陀與須菩提的問答,就聲聞行者證四種果位,能否動念有個證果的我相,展開了降伏證果妄心的教示。

一、無惑斷,無四果證

第九分顯現佛陀善護念、善咐囑諸菩薩的用心,不只度生──下化眾生,要離相;連得果──上求佛道,也要離相,一切諸相皆不可住著。

從第一分至第八分,二乘聖人聽聞般若空理,已生起回小向大的真心,只是疑惑如何在上求佛道時,能心離諸相,不住妄想?佛陀針對四果之果位說明,拔除二乘聖人斷見思惑,求證涅槃的法執。

《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說:「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菩提和無明,凡夫和聖賢,在真如法性海中,並無善惡高下的分別。佛陀在此引小入大,令聲聞行者入般若性海,也借小喻大,聲聞四果應不住證果之妄相,更何況大乘菩薩行於遊化度眾之事業,哪裡能住著三乘十賢的階次地位呢?

在《勝天王般若經》中,佛陀答覆勝天王所問:「云何如如?」什麼是真如之理時,回答到: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說。何以故?過諸文字,離語境界、口境界故。無諸戲論,無此無彼,離相無相。遠離思量,過覺觀境,無想無相。過二境界,過諸凡夫,離凡境界。過諸魔事,能離障惑,非識所知。住無處所,寂靜聖智,後無分別智慧境界。無我我所,求不可得,無取無捨。無染無穢,清淨離垢,最勝第一。性常不變,若佛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住。」

空性之理,離語言文字、智識見聞,當我們止息了顛倒妄想,就會發現最勝第一的空理和我們原是形影不離,常伴左右的。

南塔光涌禪師初次參訪仰山禪師時,仰山問他:「你來做什麼?」

「來拜見禪師。」光涌恭敬的回答。

「見到禪師了嗎?」

「見到了!」

仰山目光銳利地逼問:「禪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

「我看禪師的樣子不像驢馬,更不像諸佛。」

「不像是佛,那麼又像個什麼呢?」

光涌鎮靜的答道:「如果有所像,和驢馬又有什麼分別?」

仰山讚歎道:「凡聖兩忘,情盡體露,二十年之中,再沒有人可以打敗你,你好好珍重!」

光涌禪師明了自性頭上本無男女、驢馬諸佛等凡聖淨穢的差別妄相。凡聖兩忘,得魚忘筌,菩薩行道才能於紅塵烈火中清涼自在。就如同圓悟克勤禪師所說:「報緣未謝,於人間世上有如許參涉交互,應須處之,使綽綽然有餘裕,始得人生各隨緣分。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虛外順,雖在鬧市沸湯中,亦恬然安穩。」

註釋

①本文敘述佛陀藉聲聞四果為喻,破除有惑可斷、有果可證的妄念。所謂「般若實相」,乃非有相非無相,離一切相,泯絕有證果的我相、有能證的果位相,此方是為實相。

②須陀洹:意譯「入流」,乃聲聞四果中之初果。有三種義:a.入流:謂初入聖流。b.逆流:謂逆生死之暴流。c.預流:謂得預聖人之流。此位須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當未斷盡時稱為「向」,已斷盡方名為「果」。

③斯陀含:意譯「一往來」,又名「薄淫怒痴」,乃聲聞第二果,其尚須於欲界的天上人間受生一次。此位除了斷盡三界見惑外,須更斷欲界九品思惑之前六品。當斷一至五品時,皆名為「向」,已斷盡第六品方為「果」。

④阿那含:意譯「不來」,或「不還」,是聲聞第三果。此位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因此與欲界再無因緣,因此不再來欲界受生,而住於色界四禪的「五淨居天」。當斷第七、八品思惑時皆為「向」,已斷盡第九品為「果」。

⑤阿羅漢:意譯「無學」,是聲聞第四果。此位已斷盡三界一切煩惱,究竟真理無得再學。含有三義:a.殺賊:殺盡煩惱賊。b.應供:智德圓滿,堪受人天供養。c.無生: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後有。此位須斷盡三界一切見思惑,當未斷盡時為「向」,已斷盡則為「果」,具六神通,入無學位,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⑥阿羅漢道:前三果都叫作「果」,為什麼阿羅漢卻稱作「道」?因為初至三果的聲聞還是有學位,尚須進趣修學,還未達到最高境界,因此以其道力所證得之「果」為名。而無學位的第四果阿羅漢,已證得般若、無為的真理,他已與「覺道」、「佛道」相近了,所以不用「果」來說,而稱之為「道」。

⑦無諍三昧:無諍,音譯阿蘭那。諍,即諍論,為煩惱的異名。無諍,則止息煩惱。三昧,乃梵語音譯,漢譯「正定」,就是入禪定之意。「無諍三昧」,就是無我人、彼此、高下、聖凡之分,一相平等。連真空亦無住,若有住者,即有對待,便生諍論,長繫生死矣。

⑧第一離欲阿羅漢:此專指須菩提尊者,因為須菩提是發願修「無諍三昧」的阿羅漢,為人中第一,亦為羅漢中第一,故稱第一離欲阿羅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