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談】漫談狀元

文/胡槐興 |2019.07.17
1403觀看次
字級

文/胡槐興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狀元」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真正的狀元,是科舉時代,經過縣、院、鄉、會,殿試,五級考試的榜首第一名。因為從唐代開始,各州貢到京城的舉子,應試前要向禮部呈遞州里的解狀和本人出身履歷的親狀。考試錄取後,禮部又將新進士的身分及成績,一起呈給皇帝,稱為「奏狀」;排在最前面的稱為「狀頭」,後來人們覺得「狀頭」太不雅,於是改稱「狀元」。武則天天授元年(六九○年),首創殿試之例,按成績第一名排在最前面稱「狀元」。

狀元的殊榮,除了皇帝御賜袍笏,由宮廷衛士護送遊街,建狀元府、狀元坊,榮授六品翰林院編修為皇帝辦事,以後升至尚書宰相者,不乏其人,故有「儲相」之稱。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到光緒結束,共產生了八百多位文、武狀元。

狀元,大致三年才產生一位。也曾有過父子、兄弟都中狀元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到泰山封禪後,舉行殿試,錄取三十一名進士,其中的狀元梁固,是二十四年前狀元梁灝的兒子。到了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到汾陽祭祀后土,返京舉行恩科錄取三十一名進士,其中的狀元張師德,是五十年前,北宋首次開科錄取的狀元張去華的兒子。連歲科考,造就兩對父子狀元確是罕見。另外,開寶二年也出現一對許將和許安父子狀元。兄弟狀元就更多了,中、晚唐時代就以尹樞與尹極、崔紹緯與崔紹矩、歸佾與歸系、楊憑與楊凝、楊贊禹與楊贊圖有名;而孔緯、孔緘、孔纁,更是科舉上,唯一三兄弟狀元。

科舉制度,沒有年齡限制;史上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當時年齡都不滿十八歲。王維是二十一歲登第,他在十七歲就寫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篇,名滿文壇;文天祥也於二十歲考中狀元,足證自古英雄出少年。

史上年紀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七十三歲中狀元,當時有人用打油詩嘲笑他:「有人若問我年紀,五十年前二十三。」五、六十歲的狀元很多,有唐代連中三元的崔元翰、南宋愛國詞人陳亮、明代的唐皋(一說四十六歲)。唐皋曾出使朝鮮。他寫過一首打油詩:「人生七十古來少,先除少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更有炎涼與煩惱,朝里官多做不盡,世上錢多賺不了,官大錢多憂轉多,落得自家白頭早。」朝鮮任滿,就告老返鄉。

科舉制度,按例三年舉行一次,稱為「常科」。如有特殊原因增加考試,稱為「恩科」。

一九○○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太后攜光緒逃往西安,一九○一年的常科無法舉行。到一九○二年,訂立辛亥和約返京後,慈禧太后想到一九○四年是她七十歲大壽,於是在一九○三年,將一九○一年未辦的常科,改為恩科,在一九○三年舉行;接著在一九○四年,又以慶祝七十華誕為名舉行恩科考試,連續兩年舉行恩科考試。一九○三年恩科狀元,是山東濰縣王壽彭;一九○四年恩科狀元,是河北肅寧的劉春霖。

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後,民間廢除科舉呼聲強烈。一九○三年八月,清廷頒布「廢除科舉」聖諭,彭壽年、劉春霖,就成為末代狀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