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正視全球塑膠垃圾危機

 |2019.05.25
2265觀看次
字級

日前全球一百八十餘國在瑞士日內瓦集會達成限制塑膠垃圾出口的協議,以遏止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輸出塑膠廢料這種以鄰為壑的行為,並藉此減少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塑膠廢料除了令海洋哭泣,還透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凶之一,減塑與禁塑已刻不容緩。

晚近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開發中國家的鄉村已淪為外國塑膠廢棄物垃圾場,經常釀成生態災難,如從海龜鼻孔拔出塑膠管、鯨魚誤食數十個塑袋喪命。在上述新規定實施後,將可限制各國向開發中國家出口塑膠廢棄物,除非得到接收國政府的同意。

一九五○年代以來人類所生產的六十三億噸塑膠垃圾中,僅有百分之九被回收再利用,其他百分之九十一最終進入掩埋場、焚化爐,或被棄置在自然環境中。尤其在東南亞、非洲和南美洲等開發中國家,缺少垃圾收集系統,數百萬公噸塑料瓶和袋子,不是散落各地,就是被雨水沖入海洋。

據海洋保育協會估計,海洋每年吞進八百萬公噸塑膠垃圾,毒害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造成逾百萬隻禽鳥及逾十萬隻海洋哺乳動物死亡。塑膠已進入人類的食物鏈。奧地利環保署的研究在人體內發現塑膠微粒,有些會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肝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學術研究也發現,有些市售海鹽的塑膠微粒黏附各種毒素,可能干擾內分泌、影響免疫、神經系統、生殖能力或致癌。

塑膠會干擾海洋吸收與隔離二氧化碳的能力,成為全球氣候暖化的主因之一,海洋吸收了從工業時代開始以來人類所生產二氧化碳的百分之四十。由「擺脫塑膠」等五組織發布的報告,公布了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光是今年生產與焚化的塑膠將排放約八點五億噸溫室氣體,相當於一百八十九座500MW(百萬瓦)燃煤電廠的排放量。以此推估,到了二○三○年,每年與塑膠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將達到十三點四億噸,相當於二百九十五座燃煤電廠排放量。

這份報告認為,解決危機最有效方法是減少不必要塑膠生產,其他尚包括停止使用一次性使用的塑膠、停止開發新石油、天然氣及石化基礎設施、推動成立零廢棄物社區,及迫使塑膠品生產者承擔環境影響的責任等。

回收與限、禁塑是目前最常見的因應塑膠垃圾危機方法,但回收率偏低,美國僅百分之九,效率最佳的歐洲也只有百分之三十。於是各國政府開始棄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包括歐洲、非洲、中國大陸等至少三十二個國家地區頒布了塑膠袋禁令,美國約有三百座城市有類似禁令。英國明年起將全面禁止塑膠吸管、攪拌棒及塑膠製棉花棒。

台灣從二○○二年起推動限塑政策,規定超市、便利商店等七大類商店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二○一八年起更擴大管制對象至十四類,以減少塑膠袋使用量。二○一九年推動連鎖、速食餐廳不能對內用飲品提供塑膠吸管,二○二○年擴大至所有餐飲業。

目前早餐店、餐廳或菜市場的許多店家仍在限塑管制範圍之外,據政府的限塑時程規畫,要等到十二年後才會全面禁塑;面對來勢洶洶的塑膠垃圾危機,恐為時已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