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花集.紅樓夢】 敢是美人活了不成? ──《紅樓夢》傳神畫軸(下)

文/朱嘉雯 |2019.05.21
1649觀看次
字級

文/朱嘉雯

原來商紂王初進女媧娘娘的廟宇時,僅見四面殿宇齊整,樓閣豐隆,忽然一陣狂風,捲起了帳幔,一下子便將女媧娘娘容貌瑞麗的聖像,映入了紂王的眼簾。只見她瑞彩翩蹮具國色天姿,宛然如蕊宮仙子臨凡,月殿嫦娥下世。

紂王一見,果然神魂飄蕩,陡起淫心,自思:「朕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縱有六院、三宮,並無有此豔色。」遂命取文房四寶,並以天子之尊深潤紫毫,在行宮粉壁之上,作詩一首:「鳳鸞寶帳景非常,盡是泥金巧樣妝,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嬌豔,芍藥籠煙騁媚妝,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堂堂君王也為畫中女神動了情,不僅以文字描摹她的美豔,而且極盼望她能「活」起來,因此尾聯云:「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此又是一番意淫情動的觀畫書寫,意味著畫像只要夠傳神,便能引發觀者的情欲想像。

事實上,明代萬曆時期的仕女圖乃以極高明的白描技巧,將人物的衣紋與其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明、清兩代的仕女畫中,文徵明、唐寅、仇英可謂宗師。尤其是仇英的仕女畫,往往以工筆重彩及賦色明豔的風格,用以取悅市井,包含春宮畫在內。及至清初康濤等畫家仍然精善仕女,當時的畫家們以極為嫻熟的筆觸刻畫風雅女子的形象,包括專注的神情和豐盈飽滿的體態,最難得的是能以靜逸素裹、雍容淡雅的美感,使女性美達到極為搶眼的效果。而描繪仙女的像貌,則貴在神態自若、嫻靜雍和。

以描畫《紅樓夢》人物著稱的清代畫家改琦,祖上在元朝之後由西域遷入中原,並自祖父起,三代寓居於松江府(今上海)。他的人物畫特點在於線條細膩精緻,用色柔和淡雅。因其生年與曹雪芹的卒年相近,因此現存清光緒五年刊本《紅樓夢圖詠》中人物髮型、服裝、器物等,應是最接近小說的描繪。同時他的仕女畫也是清代此一題材的里程碑。

他取法唐寅、仇英、陳洪綬和崔子忠,著重天然的神韻與貞靜閒適的雅逸姿態,並盡量脫去脂粉華靡之氣,往往僅需纖纖玉指輕觸香腮,或是點出美人的櫻桃小口,便能將一位多愁善感、儀態萬千的美人形象,活靈活現地斬現出來。這個時期的仕女畫強調「畫如人」,與《紅樓夢》裡寫道的「人如畫」,可謂互相輝映,成為時代的審美意識。

《紅樓夢》第五十二回:「眾人說笑出了夾道東門,一看,四面粉粧銀砌。忽見寶琴披著鳧靨裘,站在山坡後遙等;身後一個丫鬟抱著一瓶紅梅。眾人都笑道:『怪道少了兩個,他卻在那裡等著,也弄梅花去了!』賈母喜得忙笑道:『你們瞧,這雪坡兒上,配上他這個人物,又是這件衣裳,後頭又是這梅花,像個什麼?』眾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裡掛的仇十洲畫的〈豔雪圖〉。』」可知,仇英等人的畫作便是當時的藝術風尚。

傳說曹雪芹曾在瓜州(今鎮江)受到當地沈姓人家熱情款待,因此畫了一幅〈天官圖〉以為贈禮。「圖紙係『中堂』,天官戴紗帽,穿彩紅官服,持版,面前立一五六歲童子,手持一物似為酒爵,作進獻狀。」沈家人強調這幅畫的特色在於,天官下垂盤繞過承接左手的長鬚纖毫畢見,清晰可數,並不像其他的天官供像,繪製髯鬚的筆觸總是潦草雜亂無章。這些資料都是進一步探索《紅樓夢》裡有關美人畫描寫的參考依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