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菇饌奇品燒南北

文/朱振藩 |2019.05.20
1452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早在四十年前,首度去俗稱「山西館」的「山西餐廳」用餐,當時和北方菜有緣,先後去過十來次,吃了不少好菜,其中有一素菜,名字甚為有趣,竟叫做「燒南北」,品嘗了好幾次,食材平凡簡單,卻很耐人尋味,擺盤也挺耐看,適合下飯佐餐,堪稱物有所值。

這個尋常素饌奇在蕈菇方面,用香菇及鮮蘑。香菇為乾製品,先用溫水泡軟,去蒂對切成半,留下浸汁備用;鮮蘑在沖淨後,切除根莖留傘。

接著炒鍋入油燒熱,爆香薑末,即放入香菇、鮮蘑翻炒數下,再倒入香菇浸汁、醬油、鹽同燒,可斟酌放點味精,俟湯汁收乾之際,以太白粉水勾芡,務使香菇、蘑菇二者,均沾裹一層薄芡,即可盛起供食。

而在排盤時,香菇居正中,蘑菇環其側,成一圓圈狀。臨吃前,再滴星點麻油,尤能潤色增香,胃口隨之而開。

香菇也叫香蕈,它有特異香氣,且經烤製而成的乾香菇,香味尤為雋永,比起鮮品來,另有一番風味與神韻。

中國是最早食用香菇的國家。南宋陳仁玉的《菌譜》中,已有記載,稱:「合蕈(即香菇)質外褐色,肌理玉潔,芳香韻味發斧鬲,聞百步外。蓋菌多種,例柔美,皆無香,獨合蕈香與味稱,雖靈芝、天花(即鮑魚菇)無是也。」陳乃台州仙居人,當地盛產食用蕈,他透過長期的觀察研究,撰寫《菌譜》一書,書中對故鄉所產的菌類,從生長、形態、色味以及採收等,都有詳盡的記載。

人工栽培香蕈,從施種到收穫,約需三到四年,冬天開始種植。一年而生小蕈;二年而木上掛滿薄蕈;到第三年,如天氣轉暖,則成為厚菇,如天候久晴,便形成花菇。

香蕈以冬季所採摘者,蕈肉最厚,摺紋緊密、邊緣內捲,市面稱為冬菇,味甚鮮美,價格不菲,此即厚菇。而在冬菇中,又以花菇品質最佳,其色澤光鮮,內層摺紋甚密,外表有龜裂狀的花紋,菇柄粗短而柔軟,以產於廣東南雄的最美,播譽大江南北。

香蕈以香氣出名,另有一種氣較不香而滋味尤美之蕈,名曰蘑菇,色白形如鈕扣,顆粒較小、傘蓋不張,盛產於內蒙及河北草原,以張家口產者名氣極響,又稱為口蘑。

大抵而言,口蘑為塞外野生蘑菇的統稱,其尤上乘者為「白蘑」,菌蓋渾圓潔白、肉質細密,香氣馥郁肥嫩鮮美。它一般分成「廟中」、「廟大」、「廟丁」三種;此「廟」是指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貝子廟,「廟丁」乃其上上品。次於白蘑的,則是亦名「虎皮口蘑」的「香杏口蘑」,菌蓋略帶黃色,其肉質及滋味,允稱為一絕。

張家口(今張口市)口蘑的加工甚久,早在明代即有作坊,遠銷全球。早年兩岸音訊不通,店家即透過港、澳或歐、美取得,其「燒南北」能出類拔萃,食材品質不錯當為主要原因。

其香菇用厚菇,個頭沒特別大,香氣甚濃烈,鮮蘑或許是罐頭貨,後來用洋菇替代。不過,香菇耐嚼香醰,鮮蘑清新脆嫩,兩者同納一盤,算得上是絕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