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六祖壇經講話 護法品第九 問題講解(4)

星雲大師 |2019.05.12
2467觀看次
字級
思惟菩薩半跏像/三國時期/韓國首爾 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八)如何得入清淨心體?
所謂「清淨心體」,就是一種不動搖、無差別的自性,是雖處生死,不受生死所轉;雖在塵勞,不受塵勞染汙的佛性。佛性沒有得失、增減、染淨,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成佛了,佛性沒有增加一分;你未成佛,佛性也沒有減少一分。佛和眾生之所以平等,主要就是我們都有一個清淨的心體,也就是佛性人人平等。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在時間上,成佛有遲早,但是在本體上,佛與眾生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六祖大師說:「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善惡是對待法,心有了妄念,就有善有惡,如果本心裡能把是非、善惡等一切差別對待放下,自然就能得入清淨心體。

清淨的心體妙用無比,所謂「湛然常寂,妙用恆沙」。朱熹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世間的森羅萬象、宇宙萬物,都是從我們的真心實性裡自然流露出來,我們的本性裡可以顯現出很多的妙用,所謂「萬法歸一,一生萬法」。宇宙的現象千差萬別,本體則一,所以一個不是少,萬億不是多。因為我們有清淨的心體,只要我們一念不生,心無所住,那就是真信、真修、真解、真證。

如何得入清淨心體?要緊的是,處是非時,不爭是非,不被是非所動。《景德傳燈錄》卷六說:「是非交爭者未通,觸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機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壯,執空執有者皆愚,尋文取證者益滯,苦行求佛者俱迷,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是佛者為魔。」所以,我們如何得到自己的清淨心體?只要不思善不思惡,能夠一念不生,那麼自己本來的面目當下就會現前。

(九)六祖如何護國愛民?

佛教是個護國愛民的宗教,從教主釋迦牟尼佛開始,他不但愛護人民,也愛護祖國。他曾經為了保衛祖國──迦毗羅衛國,免受琉璃王的大軍侵略,佛陀不惜三番兩次的日中路坐,以阻止琉璃王的大軍攻打迦毗羅衛國。琉璃王為了佛陀坐在路中,也幾次退兵,後來,終於忍耐不住,就對佛陀說:「佛陀!太陽這麼大,你不要一直坐在路中央,你可以到路旁的樹蔭下去乘涼。」

佛陀說:「親族之蔭勝餘蔭也。」意思是說,人要靠蔭涼來遮蔽,親族才是我們的蔭涼。現在我的國家、我的親族都要被你毀滅了,我還到樹下乘什麼蔭涼呢?

所以,佛陀是一個忠孝雙全的人。

六祖惠能大師,他也是一個非常護國愛民的大師。他的心地仁慈,在他隱居獵人群中時,每看到太小野獸,他就偷偷地把牠放了;他講經傳道,維護社會的秩序,給社會增加道德的力量。所以,六祖大師一直站在佛教的立場,希望有助於王教。

根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說,治理國家者,必須具有十德:
● 能照:有智慧眼,可以看世間。
● 莊嚴:依他的福德智慧,可以莊嚴國家、社會。
● 與樂:可以給人民安樂,國泰民安。
● 伏怨:可以去除災難,消除怨恨。
● 離怖:能卻八難,給人無懼,無有恐怖。
● 任賢:能夠聚集對國家有所作為的賢人,分任國事。
● 法本:使人民能安住於國土。
● 持世:以法管理世間。
● 業主:善惡諸業歸屬國王。
● 人主:一切人民以王為主。

所以,惠能大師一再倡導「民要安,國要治。」自古以來,佛教在國家、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具有淨化人心、維護社會秩序、輔助王教之功。佛教可以說是人民精神的重鎮,因為有佛教,社會人民自有因果、道德觀念,佛教可補法律的不足,可輔佐政治的清明。佛教和政治都是管理眾人的事,彼此息息相關,脫離不了關係。甚至證諸歷史,佛教愈弘揚的時代,國運就愈昌隆;同理,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才能興盛。

從佛門早晚課誦的內容,可以看出佛教對國家前途的關心,如每月初一、十五必誦的〈寶鼎讚〉:「端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早課祝願詞:「國基鞏固,治道遐昌……」長蘆禪師的「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等等,都是佛弟子對國勢興隆綿長的虔誠祝禱。日本的臨濟宗祖師榮西禪師留學大唐,回國之後,曾撰著《興禪護國論》三卷,主張建設三禪院以護衛國家,利益眾生。歷代的高僧大德雖然不像帝王將相直接掌政,但是愛護國家的心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出家人雖然出家了,但是並不意味出國,並沒有遠離自己的國家邦梓。愛國不分你我自他、方內方外,為政不必高官厚位、權力在握;愛國沒有錯誤,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才是罪過。國家需要廣大的佛教徒投入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為社會提供心理建設、精神武裝,給予社會大眾苦難時的安慰,失望時的鼓勵。

(十)六祖大師為何不受皇帝的恩詔呢?

如前所說,六祖大師是一個護國愛民的高僧,然而唐朝的則天女皇與中宗皇帝幾次下詔請他進京,為什麼他一再稱疾固辭呢?雖然《壇經》裡沒有說得十分詳細,不過可以推想而知,六祖大師所以沒有應詔進京,原因有幾點:

● 在當時,神秀大師在京城裡的聲望很高,雖然神秀大師也曾向朝廷薦舉惠能大師進京,不過一山終究難容二虎。再者,神秀大師既然德高望重,有他在京,北方也就有了佛法的中心,何況,南方也需要佛法的重鎮。尤其五祖弘忍曾囑其與嶺南有緣,為了不違背師父遺囑,所以六祖大師固辭進京。

● 凡是參禪的禪者,都有遠離市鎮塵囂,不慕榮華富貴的出離心。六祖惠能大師生於民間,出身寒門,雖是一個貧苦人,但是根機不凡,開悟了,並且得到五祖的衣鉢傳法,成為禪宗六祖。在他的心裡,對榮華富貴沒有羨慕的心。所以,幾次的詔書,都因為他一心只想廣度眾生,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出離心,因此拒絕入京。

● 前文說過,六祖大師出生在鄉村,從小並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而且他自覺自己長得很矮小,而北方人都比較高大,他擔心自己到了北方,外表無法令人生起尊敬;因為對人不尊敬,對法也就不尊敬,因此不受皇詔入京。

惠能大師因為有以上三個顧慮,因此辭不進京。其實,在中國佛教史上,「醜僧俊道」的人很多,參禪學道,重在發心願力要大,不一定要「外相莊嚴」。六祖大師圓寂以後,劉禹錫曾經為六祖大師撰寫碑銘,碑銘上說:「五師相承,授以寶器,宴坐曹溪,世號南宗,學徒爰來,如水之東,飲以妙藥,差其瘖聾,詔不能致,許為法雄。」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雖然和玄奘大師的風格不一樣,玄奘大師曾經數度隨唐高宗御駕出巡,而六祖惠能大師卻只安居一方。不過,人雖在一方,而他的聲望德行,仍為國家社會所敬重,其影響都是一樣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