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均說唱 把古文變好玩了

曹麗蕙 |2019.04.23
4240觀看次
字級
葉怡均是台灣唯一女評書家,近年致力將說唱藝術結合國文教學,讓更多學生能對古典文學更有興趣。圖/台北曲藝團提供
葉怡均是台灣唯一女評書家,近年致力將說唱藝術結合國文教學,讓更多學生能對古典文學更有興趣。圖/台北曲藝團提供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文言文太難背,看不懂、不想學?台北曲藝團致力將說唱藝術結合國高中國文課本,盼透過相聲、評書、竹板等活潑、趣味手法,呈現三國、水滸、西遊、聊齋等經典文學,提升孩子學習語文動力。北曲團長葉怡均表示:「學文言文不是為了背文章,而是了解如何看懂古文,對它產生興趣,就能拿到一把打開寶藏的鑰匙,發現前人珍貴的思想。」

葉怡均是兩岸第一位博士評書家,在相聲與評書領域,分別拜陳逸安與田連元為師。五專就讀國貿的她,卻是個文藝青年,大專時期聽到學者、老師直嘆「說唱藝術可能快要失傳」,激起她的使命感,於是投入說唱藝術的創作、演出與教學傳承逾三十年,她也在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中央大學中文所,以相聲為論題,分獲碩、博士學位。

說唱藝術有何迷人之處?葉怡均說,「它是個人特質的磨練」,並非透過揣摩其他角色,而是由演員本人和觀眾打成一片,所以須很清楚自己的特長,要如何表現必須很有主見,此外,「相聲是逗笑的,對我來說,是很紓壓的事」。

近十年來,北曲團隊花費很大心力,將傳統說唱融入國文教學。葉怡均表示,在教師研習營上,聽聞許多老師反應學生排斥文言文,於是選擇國中國文教材中的詩詞、文言故事,及散文選,如〈木蘭詩〉、〈記承天寺夜遊〉等篇章化為舞台上的表演節目,製作成教學輔助教材,同時鼓勵親師生接觸傳統曲藝表演,達成說唱藝術的普及和推廣。

古典文學

貼近時代脈動

今年北曲在中正紀念堂推出「說唱季敘」,即是分四季運用相聲、評書、快板探討人之常「情」,透過說唱藝術的逗笑手法讓三國、水滸、西遊、聊齋等經典文學以不一樣的角度展露在觀眾面前,「說唱季敘,其實也有繼續說唱之意」。

葉怡君是台灣唯一女評書家,而評書就是台語的「講古」,但如何貼近時代脈動,讓古典文學有現代新意是關鍵。她說,比方講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其中一小節談的是「逆轉勝」,即希望傳達孫臏即使落入被兄弟背叛、被削雙足的慘境,都能反敗為勝,來啟發現代人遭遇各種不如意,也要相信自己能衝破低谷。

她感歎:「現代台灣學生看《哈利波特》的人數,都比看《三國》、《水滸傳》、《西遊記》多,但中華古典文學中有太多豐富的啟示與智慧,盼說唱藝術能讓學生對古典文學感到親切,願意親近閱讀。」有家長反映孩子在聽完葉怡均說的〈賣鬼〉、〈三國〉等章節後,要求閱讀原文,「因為想知道是不是真的那麼精采」。

說唱藝術

治癒重度憂鬱

葉怡均也是台灣兒童說唱藝術教學的先鋒,「我都是做從零到一的工作,常常有挫折感,因社會上真正了解的知音不多」,曾因壓力太大而罹患重度憂鬱症,最後還是說唱藝術治癒她,成為生命一帖良藥,「相聲本身就是一種自嘲、誇張的表現手法,取笑僵化,這樣的訓練也讓我能用編劇角度觀察自我狀態,不斷翻轉角度觀看人生」。

她重度憂鬱時,選擇逆向思考,報考佛大研究所,「我第一年沒考上,但不放棄,人家不是說屢敗屢戰,我也可以屢考屢不中,考到七十歲還不中,也是一個傳奇啊」。她現今已拿到碩博士學位,談到如何度過這段憂鬱低谷,依然是「相聲」式的自嘲和幽默。

了解台灣說唱藝術人才的斷層與急迫,葉怡均除了投入教學、推廣外,也收了四名徒弟,傾囊相授,希望能發揮自己的能量,「像點蠟燭般,讓說唱藝術能光光相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