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生態保護奇蹟 居延海復活記

文/記者殷耀、于嘉、勿日汗 |2019.04.06
3362觀看次
字級
居延海金秋美景。圖/新華社
居延海湖面上的鳥群。圖/新華社
遊客在居延海岸邊餵水鳥。圖/新華社
在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河從一片胡楊林前流過。圖/新華社

文/記者殷耀、于嘉、勿日汗

它曾經浩淼無垠,是祁連山冰川送給戈壁生靈的一份厚禮。詩人王維路過此地,曾留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名句。

它命運多舛!曾經乾涸多年,只有中國地圖上的那片淡藍色,還提醒著人們這裡曾有一個湖泊,叫「居延海」。

淼淼居延海,蕭蕭蘆荻林。隆冬時節,記者來到大陸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尾閭湖(河流末端形成的湖泊)——居延海湖畔,只見叢叢簇簇的蘆葦隨風搖曳,結冰的湖面在陽光照耀下晶瑩剔透,好似一面明鏡,鑲嵌在茫茫戈壁上。

二十多年前,被稱為「弱水」的黑河每年有二百五十多天是斷流狀態,居延海已是巨大的乾涸湖盆。二○○○年起,中國大陸對黑河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調度,決心讓居延海重新碧波蕩漾。如今,東居延海已連續十四年波光粼粼,堪稱大陸生態保護史上的一個奇蹟。

弱水古澤變身死亡之海

居延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西北部的戈壁上,是黑河的尾閭湖,也曾經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湖泊之一。

黑河發源於祁連山中段,全長二百九十八公里,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最後注入額濟納旗的東、西居延海。黑河所經之處,納溪凝流,所到之處,潤木滋芳,造就了河西走廊的綠洲文明。

黑河古稱「弱水」,弱水三千,何其浩淼!這條發源於祁連山深處冰川的大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地,最後匯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的戈壁,居延海由此而生。

據史料記載,匈奴人曾把居延海稱為「天池」,並作為聖地加以祭祀供奉。漢代,這裡稱為「居延澤」,晉代又稱為「西海」,至唐代才通稱為「居延海」。

命運多舛,是居延海的真實寫照。據地質學家考證,歷史上的居延海,最大時面積曾達二千六百多平方公里。至秦漢時期,尚有七百二十多平方公里,它滋養著額濟納綠洲,曾孕育出聞名中外的古居延文明。「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王維等詩人經停此處,留下了許多壯美詩篇。

然而,在自然變化和沿線取水量增加導致黑河上游來水減少等因素的影響下,居延海的水面逐漸縮小,逐步分化為相距大約三十公里的東、西兩片,即人們所稱的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如今,人們看到的水面只是東居延海。

前來額濟納旗旅遊的人們肯定不敢相信,如今碧波蕩漾、鱗浪層層、鷗鷺翔集的東居延海,二十多年前徹底乾涸,變成了「死亡之海」。西居延海更是早在一九六○年代初就已乾涸。

額濟納旗水務局副局長石玉軍說,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黑河中游開始進行農業開發,水資源消耗明顯增大,黑河進入額濟納旗的水量大幅減少,甚至經常出現斷流,不少湖泊、泉眼和沼澤地隨之逐漸消失。

二○○○年初,記者在東居延海附近採訪時看到,湖盆裡堆積了一層厚厚的細沙和白花花的鹽鹼,間或能看見魚骨和動物的骨頭。缺少了黑河的滋養,額濟納綠洲急劇萎縮,植被大面積退化,荒漠化加速蔓延,經常颳起遮天蔽日的黃沙,變成大陸北方主要的沙塵策源地之一。

七十歲的薩仁格日勒生活在東居延海西側的賽漢桃來蘇木。她回憶說,兒時房前屋後都是高高的草甸,牛、羊走在其中都看不見身影,可後來黑河斷流,居延海慢慢乾了,地下水降了,草木缺了水,也都枯死了,一些牧民因牲畜沒有草吃而被迫搬走了。

跨省分水拯救居延綠洲

居延海乾涸,沙塵暴頻發,額濟納旗持續惡化的生態,引起國家高度重視。為了遏制下游生態系統整體惡化,二○○○年八月,決定實施黑河跨省分水,對黑河幹流(河川下游內、對比於支流的主要河段)水量統一調度、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

據黑河流域管理局有關專家介紹,根據分水方案,黑河中游張掖等地要往下游分出至少六成水量。為了省水,當地發展高效節水耕地超過一百萬畝,並提高農業水價倒逼農民節水。

張掖市甘州區上頭閘村農民郭龍把地裡的作物從小麥改為節水型玉米。「以前澆地大水漫灌,現在要精打細算,多用水多交錢。」他說,自家五十畝地,與以前種小麥相比,一畝節水近一半,畝收入增加人民幣七百多元。

省下的水流到下游,恢復了額濟納旗生態,也使東居延海起死回生。二○○三年,消失十一年的東居延海湖盆首次過水,並且蓄積起穩定的水面。二○○四年八月至今,東居延海已連續十四年再未乾涸,水域面積穩定在四十平方公里左右。

據額濟納旗水務、林業等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實施科學分水以來,黑河下游額濟納綠洲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一公尺以上,近五年來,一度瀕臨枯死的胡楊、檉柳得到搶救性保護,新增林草地面積約一百平方公里,植被蓋度增加,沙塵暴逐年減弱。二○一七年,黑河幹流向下游額濟納綠洲下洩水量十點五億立方米,是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最大水量。

額濟納旗林業局副局長雒金玉說,胡楊林得到黑河水的澆灌,面積從二○○○年的三十九萬畝增加到目前的四十四萬多畝。東居延海附近出現的候鳥種群、數量逐年增加,由二○一○年的十多種、數千隻增加至目前的八十多種、三萬多隻。

「科學統一調水十八年來,黑河流域生態系統愈來愈健康。」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司建華說,上游草地覆蓋度增加百分之四十以上,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高,中游農業種植結構得到優化調整,打造節水型社會,下游生態明顯恢復。

南丁長年生活在東居延海西側的賽漢桃來蘇木。「湖面一眼望不到邊,蘆葦長得比人高,前些年因為生態惡化而搬走的人又回來了。」他說。

生態來之不易 搬遷退耕 恢復綠洲家園

黑河水量統一調度使額濟納綠洲重現生機。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生態成果,額濟納旗累計從生態脆弱地區轉移搬遷農牧民近四千六百人,並從二○一七年起在胡楊林自然保護區里退出一萬畝耕地,既讓來之不易的水資源物盡其用,又促進了胡楊、紅柳等沙生樹木復壯更新。

額濟納旗巴彥陶來蘇木烏蘇榮貴嘎查牧民嘎拉朝魯退了一百一十畝林間耕地,得到人民幣十多萬元補貼。「以前把地租出去種蜜瓜,一畝地每年收入一千元(人民幣),可蜜瓜耗水、耗肥、農藥用量大。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我們支持退耕。」嘎拉朝魯說,他準備在原耕地上補植紫花苜蓿、紅果枸杞等多年生草本植物。

據了解,烏蘇榮貴嘎查六十九戶村民清退胡楊林中的耕地四千四百五十七畝。「為了確保退耕的農牧民退得出、穩得住,生活不受影響,政府也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巴彥陶來蘇木副蘇木達(副鄉長)布音達來說,對於有種樹種草意願的,協調發放草籽、樹苗,並提供技術指導;對於想做旅遊服務業的,有關部門還幫忙推介遊客。

額濟納旗還通過疏濬河道、科學導流等方式,讓黑河水於二○一六年首次進入消失半個多世紀的西居延海,到二○一八年底,西居延海已先後進水十多次。然而,蒸發和下滲量過大,只留下一個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小湖,湖畔長滿蘆葦、雜草,湖面也維持得比較穩定。

黑城遺址是古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遺址。歷史上黑城地區水草豐美,是古代重要的戍邊開墾區,然而因戰爭破壞、水道被截,致使周邊河道斷流六百四十六年。古河道斷水後,黑城周邊經歷了數百年的風沙侵蝕,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二○一八年九月,黑城遺址附近沉寂六百多年古河道也進水了,這一次灌溉和浸潤面積達到二十五平方公里。此次輸水有效補充黑城遺址周邊的地下水,滋養植被,扭轉生態惡化局面,並將逐步緩解風沙侵襲,對黑城遺址保護發揮積極作用。當地的牧民興奮地說:「河道過水後,一些枯朽多年的小胡楊樹居然發芽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