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中風者,復健怎麼做?

陳玲芳 |2019.03.30
4023觀看次
字級
從發病、住院到準備返家,對於所有腦中風病人與家人都是重大挑戰。當病人無法回復原來獨立自主的生活功能時,不免會惶恐與焦慮。圖/健康世界提供
當中風患者與家屬對於出院準備有疑惑時,可以求助於醫院的醫療團隊。圖/健康世界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從發病、住院到準備返家,對於所有腦中風病人與家人都是重大挑戰。當病人無法回復原來獨立自主的生活功能時,不免會惶恐與焦慮。要如何平順走過漫長的復健之路,需要家人與醫療團隊一起討論、準備、面對。復健科醫師建議,在復健初期,病人病況趨近穩定時,就要盡早開始進行出院準備,如此才有充分思考與討論的機會。

台大醫學院復健科副教授暨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梁蕙雯指出,復健的英文「rehab」來自「re- 」( 意為「再次」) 以及「 habitare 」( 意為「生活」) ,回復生活是復健的終極目標,所以「家」是復健訓練的目的地,也是最貼近復健目標的場域。她不諱言,即使接受密集復健之後,並非每位病人都能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或順利返家,不同的安置選項,各有優缺點。

當中風患者與家屬對於出院準備有疑惑時,可以求助於醫院的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及治療師,還有社工以及出院規畫(準備)小組。醫院外也有其他資源,包括各縣市政府的社會局、社會課,各縣市的長照中心,輔具資源中心。

梁蕙雯近期出版《腦中風復健的實用指南》(健康世界出版),提醒照顧者應先跟醫療團隊討論,了解病人預期的功能回復狀況以及需要的照顧程度,如果需要有人照顧,家人自己來嗎?或者需要找看護?甚至考慮機構照顧?人力與能力同樣重要,確定好照顧者之後,出院前醫療團隊可以協助照顧者,確定其是否有足夠技巧,得以勝任「照顧者」的任務。

返家準備大盤點

首先,出院前要先盤點返家需要準備的儀器設備,包括「行動輔具」如輪椅、拐杖、助行器等;「日常生活照顧輔具」如電動床、便盆椅、洗澡椅;以及「醫療儀器」如常用血壓計或血糖機,少數病人需要抽痰機或氧氣等周密照護設備。

至於該買哪些設備,建議跟醫護人員討論再決定,並了解如何取得、有沒有補助,有些設備購買後要確認功能、檢測方法及耗材如何補充,並且學習正確使用方式,比方如何量血糖或血壓,如何使用抽痰機等。

空間環境方面,主要考慮居住環境、外出復健或就醫的行動無礙,以及交通接送。在家中,要審視主要生活空間,譬如浴室與臥室,是否需要加裝扶手、減少門檻以增加安全度,有輪椅進出需求時要確認有足夠行進與迴轉空間。

梁蕙雯提醒,都會區最大的外出行動空間障礙,是階梯或樓梯,如果病人無法安全地爬樓梯時,應考慮加裝扶手、增加斜坡,甚至考慮自購或者租借爬梯機。

梁蕙雯說,日常生活的活動中,有些是每日所需的自我照顧,比如穿衣、洗澡、吃飯等等,稱為「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另外,有些活動不一定是人人或每天要做,但代表了日常生活的獨立性,如打電話、購物、做家事、洗衣服、照顧小孩等等,稱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 」。

醫療團隊要了解病人從事這些活動的能力時,會使用標準化、一致性的評估功能量表或問卷,如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用以評估基本日常生活活動的自理能力;而長照服務的需求評估中,評估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獨立性所使用的是「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 」,由 Lawton 與 Brody 兩位學者在一九六五年所發表,評估項目包括上街購物、搭乘交通運輸工具、食物烹調、處理家務、洗衣服、打電話、服用藥物與處理財務等八項活動能力。

總之,返家後仍有照護需求之病人,可透過「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 」取得出院銜接的長照資源。符合申請資格者,出院前就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服務需求評估,由照顧管理專員轉介合適的長照服務。

中風後心肺能力減半

五十歲就發生中風,鄭先生經復健後雖然已經進步到可以拿著拐杖自己出門走路,不需要人陪伴,但原本就不愛運動的他,中風後就更「宅」在家裡,久而久之,每天都覺得好累。醫師鼓勵他每天至少要走三十分鐘,家人卻猶豫,到底中風後可不可以運動?該如何運動?

梁蕙雯強調,「運動」對於所有人的健康都很重要,中風病人也不例外。她表示,中風病人「五年內再中風」的機會大約三成,且每年約有百分之三的機會發生心肌梗塞,而透過適當的體能運動,可以降低再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會。尤其,「體能變好了,日常活動也會覺得比較輕鬆、不容易疲勞,更有活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梁蕙雯指出,中風後病人常出現體能或心肺功能退步,因此抱怨體力不佳、耐力不好、容易累,沒有辦法回到跟生病前一樣的活力;因為容易累,就更不喜歡活動,變成惡性循環,體力也愈來愈差。台大復健部曾測試中風病人走路或騎固定式腳踏車的心肺能力,結果「只有一般人的一半左右」。

每周至少三天做對運動

梁蕙雯歸納中風後體能退步原因,包括因為臥床或者少動,造成肌肉更加無力、萎縮;手腳無力時活動比一般人辛苦,走路要消耗比正常人多一半以上的能量;原本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問題,心血管功能跟耐力就已經不好;因為心理障礙,覺得自卑或心情不好,不愛出門,減少活動機會。

因為上述種種原因,腦中風病人願意多運動的困難度很大。選擇體能活動,要衡量病人的行動能力與安全性,可以選擇手搖車、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走路、水中散步。避免需要用力憋氣的活動或者衝撞、有跌倒風險的活動。

建議多做「有氧運動」:每周至少三天,每次最少二十分鐘,加上前後三到五分鐘的暖身與冷卻運動。如果體力較好,建議能做到每次三十分鐘、每周五天。如果體力較差,也可選擇每次十到十五分鐘,一天三次。「低度重量訓練」選擇上下肢至少八至十個主要的大肌肉群,依能力用較低的重量(如一至二公斤砂袋)訓練、每個動作重複十至十五次,每周二至三次。

「其他柔軟度或伸展運動」如瑜伽、太極拳,有助於改善平衡、調適情緒及增進生活品質。至於合適運動強度,建議做「低到中等」強度,也就是感覺輕鬆到「有一點點累」的程度。許多中風病人同時有心血管疾病,如果想做到中高強度運動,一定要諮詢醫師是否合適。

給照顧者的叮嚀

梁蕙雯說,有時照顧者會心疼病人,怕他們身體負荷不了,或者覺得既然容易累,就減少活動,讓病人多休息。但適度運動對於病人還是必要的,不確定者可先跟醫師討論,同時注意循序漸進原則。如同所有運動,暖身跟冷卻運動都是必須的,先拉筋伸展、活動一下手腳,避免運動傷害。

且須留意,當氣溫變化大、冬天清晨或者大熱天時,不適合運動。同時要注意不讓病人在空腹或吃太飽時運動,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脫水,感冒或身體不適時勿勉強運動。同時,應穿著大小合適、鞋底可防滑的運動鞋,以及舒適且厚薄適中的衣服、襪子,如果穿著新訂製的踝足部支架,運動後也要檢查是否有皮膚受壓發紅情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