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無謂包裝大企業起跑對抗塑料汙染 致力採用可回收材質

潘楠慕 |2019.03.24
2253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產品包裝足以影響銷售,但許多產品有過度包裝問題,這些原料包括塑膠、印刷油墨和紙張,對環境保育形成嚴重傷害。一些知名公司正開始跟隨減少無謂包裝的趨勢,為環保貢獻心力。

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推算,全球每年約有八百萬公噸的瓶罐及廢棄物流入海洋,不但殺死海洋生物,最終還進入食物鏈。最常見的塑膠垃圾原料是「聚苯乙烯」,用於包裝和塑料咖啡杯的;其次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用於生產寶特瓶和容器。

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報告,可口可樂公司日前首度公布每年用於產品包裝塑料數量,高達三百萬公噸,相當於一萬五千隻藍鯨,大約每一分鐘製造二十萬個塑膠瓶。

可口可樂公司在全球各地銷售的汽水、果汁和飲用水共有約五百個品牌,過去多年一直不願透露塑膠用量,直到今年才公開。資料顯示,可口可樂一年製造約一千億支瓶子,占全球生產量五分之一。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去年抨擊可口可樂、百事和雀巢等飲料公司,稱這些公司是全球最大塑膠垃圾製造者。「擺脫塑膠」(Break Free From Plastic)運動則指出,大型企業助長全球塑膠汙染危機。

可口可樂則表示,將致力把旗下所有產品的包裝都轉為可回收利用的材質。另外,可口可樂也已承諾,至二○三○年底,每賣出一瓶飲料,就會回收一個用過的瓶子。該公司宣布,和綠色和平目標一致,希望消除海洋裡的垃圾,並承擔責任,協助解決這項危機。

一些企業均意識到塑膠廢棄物的問題日益嚴重,也開始推行各項政策,減少塑料以及垃圾廢品數量。例如,雀巢公司決定捨棄塑料吸管,改用紙吸管。時尚精品公司博柏利(Burberry)則宣告「零塑膠」政策,承諾在二○二五年時達到「零塑膠」的商業型態,未來的包裝將以可回收的紙類,即使須使用塑膠包裝,也選擇可重複使用、可回收、或是可分解的材質。

麥克阿瑟基金會與聯合國環境規畫署合作,提出「全球新塑膠經濟承諾」(New Plastics Economy Global Commitment)倡議,呼籲製造商及零售商減少或淘汰塑膠包裝,並敦促企業和政府積極對抗塑料汙染。

這項倡議,已逐漸獲得許多知名品牌接受及響應。除了可口可樂公司,包括雀巢、博柏利、高露潔在內等一百五十家公司,也公布塑膠包裝用量,或承諾將改用更環保的包裝方式,減少塑膠等原料的使用量。雀巢公司每年使用的塑料約一百七十萬公噸,高露潔約二十九萬公噸,聯合利華為六十一萬公噸,博柏利每年約使用兩百公噸。

報告指出,企業願意公布使用的塑膠包裝數量,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步,如此一來將能讓塑料的用量透明化,也能鼓勵更多企業和品牌公開塑膠使用足跡。

5R零廢棄 新環保潮流

「零廢棄商店」已成為最新環保潮流,消費者自行攜帶玻璃瓶、布袋、紙箱等容器,到店內購買完全無包裝的食材,減少過度包裝。

據非營利組織Orb Media調查報告,全世界十多個國家一百五十九件自來水樣本中,高達八成內含有微塑膠纖維,已遭塑膠汙染。

由於塑膠原料的便利性,這項產品和生活密不可分,卻也讓危害程度快速升高。許多人已設法尋找解決方式,例如英國的一對夫婦就創辦一家「無包裝商店」,販售有機食材和日常用品,全都沒有包裝。

開設這家商店的艾克斯里(Richard Eckersley)表示,消費不見得一定會破壞生態,選擇無包裝、支持生態農業等方式,不僅對健康有益,也能夠保護地球。此外,他們的店鋪也使用清潔能源,電力來自Ecotricity清潔能源公司。

零廢棄商店是「零廢棄生活」(Zero Waste lifestyle)的一環,旨在倡導減低生活廢棄物,並以永續使用的用品取代一次性商品。許多團體已開始倡導零廢棄的「5R」原則,也就是拒絕(Refuse)不必要消費、減少(Reduce)消費、重複使用(Reuse)物品、回收(Recycle)和分解(Rot),即廚餘堆肥。

海洋生物學家米勒(Brianne Miller)也在加拿大推行這項理念,她在研究海洋生物的過程中,發現海洋汙染問題嚴重,危害海洋生物。她也發現,導致海洋汙染的根源之一就是過度包裝。因此,她希望推動「零廢棄商店」,去年已在溫哥華推出加拿大第一間「零廢棄商店」,也受到許多人支持。

米勒希望透過「零廢棄」活動,鼓勵購買無塑料包裝的食品,以及其他生活消耗品,並且與產品供應商合作,從生產端開始就盡量減少包裝。

零廢棄生活 重視5R原則拒絕 Refuse減少 Reduce重複使用 Reuse回收 Recycle分解 Rot

整理前、整理後 炒熱撿垃圾挑戰

社群網站已成為引領潮流的重要平台,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把公益活動發揚光大,例如為美國漸凍人協會(ALSAssociation)募款的「冰桶挑戰」(#IceBucketChallenge),近來則興起另一個公益性的社群活動,「撿垃圾挑戰」(#trashtag)。

臉書、Instagram和推特最近出現一波「整理前和整理後」(Before & After)照片熱潮,比較髒亂的環境以及整理後的景象。

其實,這項社群活動早在二○一五年便曾出現,不過今年三月時,一位名為羅曼(Byron Román)的網友在臉書發表「撿垃圾挑戰」的照片,隨即被轉發逾三十萬次,讓這項挑戰再次爆紅。羅曼表示撿垃圾挑戰「對於青少年來說或許是好事」。

另外,Instagram標籤「#trashtag」的發文也直逼三萬則。全球眾多網友開始加入撿垃圾挑戰,前往公園、海灘、路邊等公共場所整理環境。

據世界衛生組織(WTO)的全球健康和壽命數據,全球四分之一的過早死亡和疾病都與人為汙染和環境破壞有關,垃圾對環境的破壞尤其嚴重,並對飲水、食品和居住環境造成了巨大損害。

隨著環境保育意識逐漸提升,對於垃圾汙染和海洋廢塑的體會也更加深刻。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海洋共已累積了一億五千萬公噸塑膠垃圾。

專家指出,撿垃圾挑戰如果能持續發酵,吸引更多有號召力的人加入,就有可能長久延續。參與者愈多,不僅能減少環境汙染,還能廣泛宣揚環境保育意識。把社群平台上的挑戰引導至更有意義的方向,就能改變現狀。

專家也提醒,撿垃圾固然重要,參與者同時也該思考,這些垃圾是從何而來。如果能夠雙管齊下,一方面減少垃圾產生,一方面整理環境,對環保會有更大效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