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6】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53

星雲大師 |2019.03.22
1447觀看次
字級
史國良繪。 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史國良繪。 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 1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

人不能離群而獨居,因此免不了要與社會人群相處往來。在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有一些理則必須遵守,群我的關係才能和諧,社會的運作才能井然有序;失去這些理則的規範,社會就會脫序,甚至亂象叢生。規範人我關係與社會秩序的力量,有形的要靠「法律」來約束,無形的就必須藉助「倫理」與「道德」來維繫。
中國人向來以「禮儀之邦」自詡,十分重視居家「倫理」與社會「道德」,尤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倫」的建立,一直是中國人理想社會的目標,也是倫理道德的核心。
佛教自二千多年前傳入中國,在中國生根發展,許多人以為佛教只重視出世的思想;實際上佛教的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教義,都在促進群我關係的融和。佛教對世間人際往來的關心,並不亞於儒家,尤其一直在積極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認為:「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護持與幫助,無論何時何處,能多為別人著想,不情緒化,權衡輕重,明白事理,人我之間不比較、不計較,如此必能擁有一個歡喜和諧的倫理關係。」
星雲大師於2006年3月2日,在西來大學主持「遠距教學」,第二天課程中,特別針對「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從「倫理」的定義,談到如何加強家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佛教對「孝順」有何主張?現在的「人工受孕」、「試管嬰兒」、「借腹生子」,未來是否會造成亂倫的現象?研究「複製人」是否違反人間的倫理?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兩者有何異同之處?現在社會應建立什麼樣的新倫理觀等問題,提出看法。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實。


【問】倫理道德是社會秩序的規範,人的行為一旦違反倫常,社會就會失序。首先可否請大師針對「倫理」的定義做一番說明。


【答】「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秩序與默契,是依不同場合、身分而共遵的軌則;失去倫理的規範,人的行為就會脫軌,社會的運作就會失序,所以「倫理」就是行為的準則。
在中國社會裡,一向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種人倫關係,加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種德目,視為社會共遵的核心價值,不但奉為行為的準則,也是道德的圓滿體現。
然而,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並非全然絕對的美好,有些還是存在著爭議性。比方過去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實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同等尊嚴,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不是哪一個人可以隨便左右別人的生死。再如中國重視孝道,「孝」比較容易做到,「順」則有待商榷。因為歷代多少有為青年,就是為了順從父母之命而斷送了大好前途。因此,「倫理」不但要「合法」,而且要「合情」、「合理」。
話說中國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但是現在的年輕女孩多數不會包粽子。儘管如此,端午節到了,婆婆要媳婦包粽子,做媳婦的不得不勉為其難的聽命。手忙腳亂,百般辛苦,好不容易忙了一天,終於把粽子包好。就在煮粽子的時候,聽到婆婆打電話給已出嫁的女兒:「女兒啊!你有時間嗎?趕快回來,你嫂子包的粽子快好了,你回來吃粽子喔!」媳婦一聽,整個人的心都涼了,心想:「我這麼辛苦從早忙到晚,好不容易把粽子包好,你對我一句安慰的話都沒有,只知道要趕快打電話給你的女兒回來吃粽子。」一氣之下,把圍裙一脫,就往娘家跑。才一踏進家門,媽媽一看,很高興的說:「女兒啊!你嫂嫂剛包好了粽子,我正準備打電話叫你回來吃粽子呢!」這時候他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天下的母親對女兒的心都是一樣的!
母親與女兒有母女的倫理,婆婆對媳婦也有婆媳的關係,我們不能錯亂了這種關係。就如結了婚的夫妻,你喊我親愛的,我喊你親愛的,一天喊個幾百次也沒有關係;但是見到別的男女就不能隨便喊「親愛的、親愛的」,因為彼此的關係不一樣。所以,倫理就是人我之間的關係親疏、尊卑、大小,都應該合乎身分,都要有所規範,才叫做倫理;有倫理,才能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不致踰矩犯上。
從親族之間的家庭倫理,繼而延伸到社會的群我之間,還有所謂的師生倫理、師徒倫理,乃至工作倫理、專業倫理、醫學倫理、經濟倫理、政治倫理、法律倫理、科技倫理、媒體倫理、社會倫理、國際倫理等。甚至除了人和人、人和社會的關係以外,還有人和天地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動植物的關係等;舉凡世間一切,都有倫理關係,有倫理,社會就不會失序脫軌。
總之,倫理就是「秩序」,是維持人際關係的道德觀念;社會有倫理的維繫,才能井然有序的發展;人與人之間有倫理觀念,才能長幼有序,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而能和諧相處。國際之間能建立因果觀、緣起觀、慈悲觀、無常觀,能有「地球村」的理念,人人都能做個「地球人」,才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能有此思想理念,則世界和平不難致之。(待續)




【讀者回響】


教育裡的愛與力


文/林彥佑


在《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閱讀大師的教育理念,在於「愛的攝受」與「力的折服」,讀來令人心有戚戚焉。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這十五年的教育生涯中,一直思索著,如何讓自己的教學技巧更臻一步。我特別喜歡大師引用《禪林寶訓》中的一段話:「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亦即是說,春風夏雨,可以使萬物生育,秋霜冬雪,也可以助萬物成熟;用於孩子的身上,便是愛的攝受與力的折服。
愛的攝受包括給孩子獎賞,用微笑以待,開放更多的自由權,以盡量滿足孩子所該得到的;反之,孩子有了過錯,不能縱容,當給予適當的處分,而所謂的處分,不是體罰謾罵,而是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批評,讓孩子沐浴在友善的環境中。
當孩子犯錯時,我嘗試用了幾種方式:其一為靜坐,靜坐時,反思自己的過錯在哪,並且要求身體正、姿勢正,才能行得正,也間接讓孩子感受心靜的力量。
其二,我要他們書寫反省日記,把過錯條列式表述出來,也要敘明如何改進,倘若再犯該怎麼處理。其三,我會讓他抄寫語錄或心經,包括各種使人向上向善的經典名句,透過書寫,加深印象,也讓心靜下來。
其實,不只是孩子,就算是大人、同事之間,我們都喜歡被鼓勵,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我們所渴求的,因為我們都需要在愛、包容、關懷的環境中生存。那天,閱讀了本版,也看到了偌大的幾個大字「如何喚起大眾良知」,心有所感,有了良知,孩子們會明辨事理,有了良知,大人們也會用美善來看待一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