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佛觀想 楊惠姍找到自在

曹麗蕙 |2019.03.22
4523觀看次
字級
楊惠姍雕塑千手千眼觀音。圖/琉璃工房提供
楊惠姍作品《藍藥師琉璃光如來》。圖/琉璃工房提供
張毅(左)與楊惠姍是互補又默契十足的最佳夥伴,一位擘畫遠景藍圖,一位實踐藝術創作。圖/琉璃工房提供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一位金馬名導,一位演過一百二十四部的影后,張毅和楊惠姍在三十二年前、生涯如日中天之際揮別影壇,投入全然陌生的琉璃創作;一萬一千多個晝夜,透過一尊尊塑佛造相的慈悲觀想中,楊惠姍找到心中的那道光:「它讓我遠離不安,尋找自在,這樣的尋覓和修持,讓我心靈平靜。」

回首一九八七年,兩人告別令他們不安、虛幻的電影產業,成立琉璃工房,張毅說:「這完全未知的探索,但我確定方向是對的,因為這個時代,缺乏一些深沉、累積的工藝價值。」於是一切歸零,張毅擘畫藍圖、規畫經營;楊惠姍洗盡鉛華、實踐創作,開啟下半場琉璃人生。

用佛陀頭像

訴說慈悲智慧

楊惠姍第一件作品是佛陀頭像,只為「用一張面孔,訴說慈悲與智慧」。不可諱言,琉璃工房草創初期艱困難行,為復興失傳兩千一百年的脫蠟鑄造法,他們變賣房產、負債七千五百萬元,當時報紙斗大標題還寫著兩人在「淡水賣玻璃」,各方壓力排山倒海。

「挫折是滿坑滿谷」,楊惠姍回憶:「那時錢燒光了,但每天開爐,看到成品又破了,後來連爐子都燒掉。一個爐子要五十萬元,過程很痛苦,煎熬是很大的。」

在人生幽暗低谷,楊惠姍讀到《藥師經》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彷彿照亮了黑暗,得到深深啟發:「琉璃這個材質,是真能將佛經訴說的文字境界,具象呈現。」為了完成這個使命,多大困難、多少次失敗,楊惠姍都不放棄,不斷實驗創作,全世界第一尊琉璃藍藥師終於在她的手中完成,現供奉在日本奈良藥師寺中。

歷經切磨煎熬

生命浴火重生

一九九六年,楊惠姍敦煌莫高窟之行,在漫天黃沙中,親睹千手千眼觀音壁畫,對觀音救贖世人的大慈大悲深深悸動,她擔心壁畫終會風化消失,發了今生大願,盼用雕塑與琉璃,將壁畫中莊嚴美好的觀音立體化:「將祂的慈悲與智慧留下來。」

楊惠姍至今已創作了八百多尊佛像,從反覆觀想佛的慈悲、臨摹身如琉璃的透明清澈中,得到療癒。張毅直言:「表面上是楊惠姍塑了很多佛像,可是對她來說,這是生命最大的回報。」

楊惠姍與張毅的生命也如同琉璃,歷經苦難的切磨雕塑,高溫窯燒的煎熬,是佛法的慈悲與智慧,讓他們得以超越、浴火重生,如同他們的作品,綻放出璀璨光彩。

也因日夜雕塑,楊惠姍左耳失聰,「就像壞掉的收音機,耳邊都充滿著沙沙噪音。」她從抗拒到接受:「想像自己是水月觀音,坐在岸邊聽海潮音、浪打在岩石的濤聲。」

因陪伴張毅度過心肌梗塞的生死關頭,楊惠姍對「無常」擁有更深刻體悟,「無相無無相」系列作品中,她透過琉璃的氣泡,詮釋《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她希望傳達:「既然生命無常,更該珍惜當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