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宋朝有導遊 迷路有地圖

文/吳鉤 |2019.03.19
1843觀看次
字級

文/吳鉤

南宋杭州市民同樣保留著「探春」的習俗:「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這些宋朝的城市園林,不管是私人園林、寺觀園林,還是皇家園林,這個季節都是對市民開放的,「放人春賞」。在宋代,開放私家園林是一種社會習俗,定期開放皇家林苑則是一項國家制度,明代《汴京遺跡志》記錄:「梁園、芳林園、玉津園、下松園、藥朵園、養種園、一丈佛園、馬季良園、景初園、奉靈園、靈禧園、同樂園,以上諸園,皆宋時都人遊賞之所。」列出的園林,多數為北宋開封的皇家林苑,都向公眾開放,任士庶遊賞。比如同樂園,據後來金人的回憶,「南京(即宋之開封)同樂園,故宋龍德宮徽宗所修。其間樓觀花石甚盛,每春三月花發,及五、六月荷花開,官縱百姓觀」。

在宋朝東京想出門遊玩,交通也極便利。今日出個門,通常站在街邊手一招,一輛計程車就停下來了;在宋朝則可以租馬或者租馬車,套用今日「計程車」的說法,不妨將這種用於出租的馬稱為「計程馬」。《東京夢華錄》說,都人「尋常出街市幹事,稍似路遠倦行,逐坊巷橋市,自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開封市民出個門,路程稍微遠一點,都會租馬代步。這也說明了東京城內出租腳力的服務業應該是比較發達的,租匹馬還是挺方便的,即使是夜晚二更時分,市間也有馬出租。

順便再友善提醒一回:如果男性穿越到北宋的東京,出行盡量不要乘坐轎子,因為北宋時,男人乘轎是一件不怎麼體面的事,北宋士大夫都不太喜歡乘坐轎子。朱熹說:「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轎,如王荊公(王安石)、伊川(程頤)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馬。或有老病,朝廷賜令乘轎,猶力辭後受。自南渡後至今,則無人不乘轎矣。」北宋士人之所以不願意用轎,是因為他們認為轎子「以人代畜」,乃是侮辱人的尊嚴,他們不許自己將他人當成牲口使用。後來宋室南渡,乘轎之風才漸漸盛行,原因可能是南宋的馬匹太稀缺。

不認識路也不要緊,可以請導遊。導遊做為一種職業,最早可能就出現在宋代。南宋臨安府有一群靠導遊為業的市民,叫作「閒人」,「能文、知書、寫字、善音樂,今則百藝不通,專精陪侍涉富豪子弟郎君,遊宴執役」,「專為探聽妓家賓客,趕趁唱喏,買物供過,及遊湖酒樓飲宴所在,以獻香送歡為由,乞覓贍家財。」他們陪富家子弟「遊宴執役」、替雇主打探「遊湖酒樓飲宴所在」,以此賺錢養家,工作性質有些接近今日的導遊。宋朝京城還有一個叫「四司六局」的服務機構,也提供導遊服務,「欲就名園異館、寺觀亭台,或湖舫會賓,但指揮局分,立可辦集,皆能如儀」。

當然,請導遊需要花費一筆錢。如果想節省一點,也可以自己買一份旅遊地圖。宋人將地圖叫作「地經」、「里程圖」。杭州的白塔橋,就有向遊人兜售地圖的商店:「驛路有白塔橋,印賣朝京里程圖。士大夫往臨安,必買以披閱。」有一首南宋題壁詩寫道:「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如何只說臨安路,不較中原有幾程。」詩有諷刺南宋人歌舞昇平、不思進取的意思,不過詩中透露了一個資訊:宋代的地經比較接近旅遊地圖了,圖上標注有臨安的道路、里程、可供歇腳的旅店等,遊客「按圖索景」,很是方便。

(本文節錄時報出版《宋朝妙新聞》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