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如何避免青少年網路成癮?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2019.02.18
1948觀看次
字級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世界衛生組織已於二○一八年將「遊戲成癮」列為疾病,而隨著科技的飛躍發展,家長與老師如何指引孩子使用網路,面臨著更為複雜的挑戰,網路遊戲也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議題。張勻銘老師專門從事網路成癮的研究,在台灣,網路成癮也已經獲得學術界、教育界甚至心理諮商界的高度關注。

勻銘老師指出:「家長常常困惑,孩子是否網路成癮?其實『網路成癮』一詞,如同其他的心理疾病名詞,需要謹慎使用。」她指出,所謂「成癮」,須看網路的使用是否造成心理、人際與社會功能的損害,且即使知道有負面的影響,還是無法控制繼續使用,並持續一年以上,才可視作成癮。依據這個標準,大部分孩子其實並未達到網路成癮的程度,但的確有少數人在成癮的邊緣。

那麼,青少年遭遇什麼樣的困難時,會提升其面臨網路成癮的風險呢?因為,網路成癮不僅僅是外顯的行為問題,更與個人內在遭遇的問題有所關連,需要獲得家長與教師的關懷與支持。

為了提供合適的量表,勻銘老師建立了「青少年網路成癮風險因子量表」,考慮青少年階段的任務、人際系統以及網路使用的特性,包含青少年的現實人際關係挫折、家庭關係挫折、課業表現挫折、對網路人際互動的正向看法,以及運用網路作為唯一情緒調節的方式。結果顯示,青少年若遭遇這些挫折,且便於使用網路的話,就可能提升網路成癮的風險。

曾有學生跟勻銘老師說:「老師,你們總認為遊戲是虛擬的。但是對我來說,我在班上是個失敗者,在遊戲中卻是個王者。」對網路成癮者來說,網路不是個虛擬的空間,而是展現自我的機會,他在裡面所扮演的角色,重於現階段真實生活的角色與任務。以教育的觀點來說,這當然很可惜,因為網路成癮的青少年忽略或放棄了生命中其他的面向。勻銘老師指出:「多數網路成癮的青少年知道其中的痛苦,只是沒有大人從旁傾聽與協助。而他在網路中所獲得的,通常就是他在生活中所欠缺的。」

勻銘老師發現,網路成癮在華人社會還有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議題,與現行政策有關,就是媒體的轟炸對青少年的影響。

在美國,人們不會在街上、商店或電車上看到任何手機遊戲的廣告,即使是電視廣告都非常少;但是在台灣,手機遊戲的廣告隨處可見。她的研究還發現,美國青少年手機的使用以社群網站與人際聯絡為主,玩手機遊戲的狀況非常少;但是台灣的青少年使用手機,主要用來上社群網站與玩線上遊戲。勻銘老師認為,青少年網路成癮跟整體大環境的關聯需要被更加重視與探究,政府應注意如何減輕其影響。

2月18日星期一早上8:15—9:00,陳復教授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幸福心理會客室」,邀請閩南師範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張勻銘老師暢談如何避免網路成癮,歡迎收聽FM101.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